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饶府办发〔2022〕4号
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上饶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上饶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9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3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上饶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的会议精神,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工作要求,上饶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数字化发展带来的生产方式转型、生活方式变迁和治理方式变革的历史大趋势,加快建设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大数据中心、科创中心、交通中心、物流中心,着力打造经济发展高质量、人民生活高品质、生态文明建设高标准、社会治理高效能的现代化大美上饶,在数字时代构建上饶市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西省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意见》《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意见》(赣发〔2022〕4号)和《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指导上饶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上饶市积极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基础水平不断提高,数字产业加速集聚,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数字化治理成果显著,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为上饶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截止2020年底,城域网出口带宽已达3.85T,城市家庭光纤网络具备千兆接入能力,行政村具备百兆以上接入能力;累计开通5G基站3159个,实现了主城区连续覆盖和全部县城核心区5G网络全覆盖。建成窄带物联网基站3600多个,具备eMTC功能基站超1万个;华为江西云数据中心已建成使用,是华为公司在江西设立的唯一省级云数据中心节点,全市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5665架。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正式上线(2021年9月30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获国家批准启动建设(2021年7月上线),大幅提升上饶市国际通信服务能力和光伏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打通支撑万物互联的“神经枢纽”。
2.数字产业集聚成效显著。截止2020年,上饶市培育形成了数字创意、数字营销、数字医疗、数字呼叫、数字审核等优势板块,全市大数据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较2019年实现翻番。数字创意集聚了网易、腾讯、盛大、贪玩、边锋等头部企业,其中本土企业贪玩游戏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且有望上市,新引进上市公司天利科技。数字营销集聚了巨网科技、傲星传媒等龙头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为110亿元。数字医疗集聚了海普洛斯、神州医疗设备、迈普医学等龙头企业,海普洛斯基因测序通量位居全球第二,神州医疗设备是国内内窥行业隐形冠军。数字呼叫在滴滴出行的基础上,又引进岐力信息、华庆科技等龙头企业,上线总席位突破5000个。数字审核集聚了软通动力、飞聘科技等知名企业。同时,引进清华同方、北斗卫星等信创产业项目。加快高铁经济试验区主平台建设,加速打造“大数据科创城”,建成文娱创意中心、电竞总部基地、中科数创园等一批平台型项目。上饶市先后获批“江西省大数据产业基地”“数字经济示范区”“数字经济小镇”“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数据科创城”等荣誉称号。
3.传统产业数字赋能转型。深入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晶科能源融合应用新模式入选国家级试点示范,爱驰汽车成功打造“数字双胞胎”工厂,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试点项目获批国家试点,全省首个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项目加快推进。目前上饶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4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7个,均居全省第一。现有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4家,全市上云企业3100余家。全市38家4A级以上景区视频监控和闸机客流系统已全部接入市旅游信息平台。上线“上饶旅游”APP,整合了全市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资源,包括吃、住、行、游、购、娱、民俗、康养等八大板块,实现了“一部手机游上饶”。
4.数字治理水平稳步提升。通过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大数据治理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基础支撑,归集了部分法人、信用和政务数据,搭建了政务服务“一张网”,全面支撑“放管服”改革走向深入。打造不动产登记集成服务平台,实现了“互联网申请,网上并联预审,现场2小时拿证”;建成上饶医保智能风控平台,有效解决医保领域过度医疗、骗保等问题,打造医保监管的“上饶模式”;建成“饶企云”平台,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创新“出生第一件事”线上联办改革,实现“出生第一件事”一站式联办、在线服务;上饶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城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4个试点城市之一,首批10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5.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上饶市与江西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全省首家数字产业学院,每年将招收350名本科生、150名研究生,为上饶数字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与软通动力合作成立本地运营公司,重点培养ICT领域程序员,致力形成基础性人才培训高地。强化创新驱动,落户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网络)上饶实训基地、中国联通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饶分院、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江西开放实验室、网易联合创新中心、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有效夯实了数字经济科技支撑。强化要素保障,出台灵活用工扶持政策,落实了一址多照、电子集群注册、核定征收等措施,有效破解了平台经济发展瓶颈。
(二)存在问题
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结构有待优化。数字产业仍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体,软件产业、互联网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低。缺少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富有活力与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
2.制造业数字化水平较低。上饶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自动化生产线改造、财务、办公、采购、销售等单项应用,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比例较低。工业各行业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离散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流程制造业;多数中小企业存在满足现状——“不想转”、缺乏能力——“不会转”、认为成本偏高——“不能转”、担心阵痛期长——“不敢转”等问题,生产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较低。
3.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上饶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短板。上饶在信息技术领域人力资源不足,缺少影响力较强的研发机构和知名高等院校,科教资源实力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引进仍与发展数字经济有较大差距,高端人才聚集水平低,尤其缺乏精通信息化与生产制造的复合型人才。
4.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缓慢。上饶的数字技术在区域内带动智慧生活不明显,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创新创业氛围不浓,人工智能、区块链、新零售等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原创少。市场主体培育不足。缺少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领域的优势企业,数字新业态独角兽企业仅有爱驰公司一家。
5.区域内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市直和各县(市、区)尚未制定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对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项目布局不清晰。各县(市、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决策领导对数字经济认识不足,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没有充分发挥本地特色优势,数字经济存在同质竞争的问题。
(三)发展形势
发展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所趋,是推动上饶市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客观要求。“十四五”时期是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五年。
从全球来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波及全球,世界经济低迷,产业链供应链遭受重大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不稳定的世界经济复杂局面,数字经济展现出顽强的韧性,特别是在这次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增速实现“逆势上扬”,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深入,并加速向三次产业渗透,对促进各国经济稳定、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数字经济是各国推动经济尽快复苏的关键举措,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所在。
从全国来看,数字经济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向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更深层次融合、数字基建全面推进、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成熟、治理数字化更加务实、数字贸易水平进一步提升等方向迈进。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进入快车道,数字内需成为双循环格局下各行业关注的要点,创造产品和服务的数字消费成为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新基建全面展开,新基建的投资和运营模式创新成为热点。数字产业化前沿技术迭代加快,5G、人工智能、车联网、无人机、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三是产业数字化提速,融合发展成为主战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度扩散到传统产业之中,带动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整合重构。农村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村的数字化发展不断创新。四是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行动方案,把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强省作为掌握未来竞争主动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头号工程,倾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国新一轮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从江西来看,江西省委、省政府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着力将江西打造成为全国数字经济产业重要基地,出台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20条、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26条、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数字经济整体保持较快增长。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江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叠加优势和国家战略将更加凸显,特别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国家政策红利叠加释放,为江西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未来,江西将优化数字经济发展布局,立足“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调”区域发展格局,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高端要素集聚优势和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物联网、大数据先发优势,引导各设区市立足自身实际,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形成定位清晰、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从上饶来看,作为江西省优化数字经济发展布局的“两轴驱动”重要城市,上饶数字经济发展正处于走深向实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放大高铁带来的速度效应,发挥所具有的区位、生态、政策、旅游等优势,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优化上饶的经济结构,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赶超。上饶是江西唯一的“数字经济示范区”和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大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在引领数字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数字化治理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上饶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及应用创新,发挥大数据先发优势,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小镇、大数据科创城、省级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全省各地发展大数据提供可行路径。大力发展数据存储运营、数字创意、数字金融、数字医疗、数字营销、数字旅游、数字呼叫等应用业态;突出“产城融合”,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城市、数字农业等领域不断拓展创新应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做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数字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以深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协调发展为主线,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着力构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格局;着力夯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激发数据要素价值化;着力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数字产业化能级和支撑力;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地方特色和区域一体共同施策,持续引领产业迭代升级,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协同发展,数字政府与惠民服务两相并重,为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贡献上饶力量。
(二)基本原则
1.生态共建,融合发展。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构建激发创新活力的政策环境。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形成多方参与、协同合作、有序竞争的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打造资源富集、应用繁荣、产业进步、治理有序的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新生态。
2.分类施策,协调发展。立足区域经济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针对不同区域的优势禀赋,不同行业的需求特征,因地制宜,产城融合,产业发展与智慧城市并进,形成科学、精准的分类推进机制,在顶层设计的框架和布局中,实现区域、行业、企业间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3.供需互动,协同发展。把握供给和需求的适配协同,引导数字企业立足市场需求,增强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丰富技术供给、深化产业应用,以产业数字化转型带动数字技术发展,以数字技术供给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融合发展。
4.数字驱动,创新发展。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攻方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完善政产学研用创新机制,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数据驱动潜能,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不同环节、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5.示范带动,循序发展。着眼于支柱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以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为突破点,打造一批产业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单点突破,树立标杆,示范引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推广有效且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形成以点带面可持续推进的发展格局。
(三)目标定位
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显著提高,全面融入数字长三角,数字产业化发展迈上新台阶,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整体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产业数字化转型体系全面优化,“数产融合”“产城融合”协同并进,“城市大脑”“产业大脑”两相并重,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数字化治理模式不断完善,政府、社会、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出新,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超48%,达到全省平均数以上。加快建成数字产业发展重点集聚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化治理先导区和数字新基建高地,建成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市、全国知名大数据科创城、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数字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数字营销产业示范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到2025年,建成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5G基站建设总量超过15000个,5G用户普及率达到60%以上;IPv6规模部署,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超过70%;千兆光网家庭覆盖率超过200%;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超过350万个,力争打造全国“千兆城市”建设样板(2021年12月24日,获批国家“千兆城市”);建成1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超过5个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和5个产业数据中心,细分产业APP数量超过100个,争取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到2个以上,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10000架以上。
——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到2025年,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基础数据库等新技术驱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大数据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信息网络安全产业等形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12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66.4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2%;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示范、行业级典型案例。
——产业数字转型彰显成效。到2025年,“一县一业”“一业一链”“一链一云”产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成效显著,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以上,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以上,产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35%,规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比例达到60%,工业信息安全标准达标企业试点达到5家以上,培育、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总数分别达到5个、20个以上,企业上云数量力争突破8000家。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45%,农产品网络零售占农产品交易总额达到15%,建设一批国家和省数字乡村试点。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服务内容和模式不断创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化生活全面普及,网络零售额突破400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10亿元,上饶全域物流信息90%以上互联互通,培育5个物流数字化应用试点示范。
——数字经济生态更加优化。到2025年,形成“一核一圈多点”的数字经济发展新版图,加快融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及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新突破,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快速发展,大数据创新创业活力迸发,探索建立“数据标注”“互联网内容审核”产业基地,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实现数据资源集聚共享、确权评估和流通交易,数据要素价值不断释放,力争建成赣浙闽皖四省交界的全国区域性数据交易中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联盟建设,打造全省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基地;培育一批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研究院和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新服务综合体、重点实验室等,建成20个省级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加速产业互联网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构建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创业中心。
——数字化治理迈上新台阶。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成为全省数字化治理标杆示范区、全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围绕发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这条主线,以推进“产业大脑”和“城市大脑”建设为抓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经济发展和重大项目绩效监督推进机制,实现数字经济发展项目全生命周期在线评价、巡视、监管新模式,到2025年,建立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治理先导区。
专栏1 上饶市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类别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总量 规模 |
数字经济增加值(亿元) |
840 |
1728 |
预期性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总GDP的比重(%) |
32 |
48 |
预期性 |
|
基础 设施 |
5G基站数(个) |
3159 |
>15000 |
预期性 |
城域出口带宽(Gbps) |
3840 |
>5000 |
预期性 |
|
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个) |
5665 |
>10000 |
预期性 |
|
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万个) |
150 |
350 |
预期性 |
|
数字 产业化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亿元) |
112.8 |
432 |
预期性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3 |
12 |
预期性 |
|
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亿元) |
300 |
1200 |
预期性 |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
22.65 |
66.4 |
预期性 |
|
产业 数字化 |
企业入网上云数量(家) |
- |
8000 |
预期性 |
工业互联网普及率(%) |
- |
35 |
预期性 |
|
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41 |
≥65 |
预期性 |
|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个) |
>130 |
≥200 |
预期性 |
|
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数量(家) |
30 |
50 |
预期性 |
|
5G+产业互联网平台试点(个) |
- |
≥5 |
预期性 |
|
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 |
- |
45 |
预期性 |
|
网络零售额(亿元) |
89.24 |
400 |
预期性 |
|
农产品网络零售占农产品交易总额(%) |
- |
15% |
预期性 |
|
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亿元) |
- |
10 |
预期性 |
|
全域物流信息互联互通(%) |
- |
90 |
预期性 |
|
数字化 治理 |
“赣服通”上线政务服务事项 |
1200 |
1600 |
约束性 |
“赣政通”用户日活率(%) |
2 |
60 |
约束性 |
|
智慧医院建设覆盖率(%) |
- |
100 |
预期性 |
|
智慧校园建设覆盖率(%) |
90 |
100 |
预期性 |
|
电子社保卡覆盖率(%) |
50 |
70 |
预期性 |
|
省市县三级信息资源共享率(%) |
72 |
100 |
约束性 |
|
数据价值化 |
区域性数据交易平台(个) |
- |
≥1 |
预期性 |
科技创新 能力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0.3 |
0.9 |
预期性 |
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 |
669 |
>800 |
预期性 |
|
研发经费支出(亿元) |
38.54 |
81.6 |
预期性 |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数字经济布局
依托上饶市现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大工业”“大农业”“大旅游”等的发展,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一核一圈多点”的数字经济发展新版图,实现“一核引领、一圈联动、多点齐飞”,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提质增效,提升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实现数字经济发展新生态。县域辐射带动、错位发展,市直部门深度参与、融合协同促发展,形成县域群雄争先、市直部门群芳斗艳、创新应用成果层出不穷、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数字经济新格局。
1.“一核”。以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为核心,为全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引领上饶全域产业互联网建设,促进企业上云上平台;助推“城市大脑”和“产业大脑”建设、促进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重点围绕数据采集、集聚与存储、数据加工处理分析、数据交易等领域技术,实施攻关重大科技专项,强化云计算、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增强现实(AR)、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建设“数据标注”“互联网内容审核”产业基地,全力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大数据)(2022年1月25日公示)、全国区域数据交易中心,全省数字产业集聚地、全省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基地、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创业中心、大数据科创城,形成上饶数字产业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区、城市数字治理方案供给区、数字经济人才集聚输出区、数据汇集管理交易区。
2.“一圈”。围绕上饶市中心城区“一城五区”一体化建设规划,依托上饶经开区、信州区、广信区、广丰区等中心城市片区,聚焦“两光一车”、有色金属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围绕智能终端产品、半导体照明、北斗应用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领域,构建“数产融合”“产城融合”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辐射带动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产业创新高地、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化治理先行区、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标杆区。基本实现空间格局联动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体制机制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增强上饶市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全力打造全省第二个中心城区人口接近300万的大城市。
3.“多点”。依托“9+1”即[9县(市)、1景区],形成上饶全域数字经济发展强力支撑点,通过科学规划布局,明确各地定位和分工,聚焦构建“2+4+N”的上饶新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和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结合铸链、补链、强链、延链,推动各地数字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地错位发展,选择各自优势产业垂直细分行业,打造县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模式、新标杆,形成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为上饶作为全省唯一的数字经济示范区添光增彩。
专栏2 培优育强县域数字经济生产力工程
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发挥江西省唯一的数字经济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江西省首个大数据产业基地、首个大数据科创城、首个数字经济小镇、江西省文化产业园区的空间载体优势,加快推进5G、IPv6、物联网等“新基建”项目,积极布局发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领域,做大数字创意、数字呼叫、数字营销、数字金融、互联网内容审核、网络信息安全等优势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开展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安全、基础数据库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承接大数据服务外包,形成一批典型大数据优秀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构建区域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聚焦华为江西云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盘活数据中心资源,推动云服务商和重点领域企业的供需对接,促进文娱、教育、医疗等重点行业企业上云,实现云计算深度应用。 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两光一车”和智能终端产品、半导体照明、北斗应用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领域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半导体芯片、北斗终端制造、新兴电子元器件等产业,积极发展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推进“新基建”项目,深入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不断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提升。立足江西北斗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优势,锚定“北斗系统+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目标,构建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在位置服务、智慧城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开展北斗导航应用示范,提升时空智能服务能力。 信州区。聚焦机电光学首位产业,加快发展有色金属、纺织服装两个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依托信州产业园,构建智慧工业园区。深入开展企业“入网上云”,针对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经济产业园为平台,发挥数字营销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速数字营销企业集群发展,打造全省数字营销产业集聚区;以呼叫城为平台,发挥滴滴客服中心的品牌优势,持续引进一批数字呼叫企业,打造全省数字呼叫产业示范区;以光电产业园为平台,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打造全省光学电子产业集聚区。 广信区。依托上饶茶亭经济开发区,聚焦有色金属首位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五金标准件两大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提升园区营商生态环境。积极跟踪对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快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速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创新体系。电子信息产业围绕提升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电子配件领域的设计、制造能力。围绕上饶新经济数字广场、智谷新经济孵化中心建设,加快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支持江西贪玩信息、盛六网络、擎游科技等企业,不断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数字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发展平台,力促江西贪玩信息等企业实现上市。结合发展区域性重要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数字乡村”示范,建设对接长三角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示范区。 广丰区。聚焦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加快发展新电子、新材料、新智造“三新”产业和文化创意、康养旅游产业。依托数字经济小镇、电子商务生态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平台,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应用5G+工业互联网助力持续壮大产业集群,不断完善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电子信息服务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江西捷配、立景科技、和烁丰、高盛达等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产业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检测、低代码开发企业信息管理软件应用、AR/VR技术创新应用等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数智化水平。推进“两石”(黑滑石、石灰石)深加工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打造“中国特色资源产业集聚区”。围绕“马家柚”产业发展,搭建绿色食品产业互联网平台。 玉山县。聚焦装备制造首位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和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服务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依托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九园一基地”,加快建设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打造园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锚定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群化和绿色化,提升产业龙头企业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结算等核心环节数字技术应用能级。扶持培育优质企业上市,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更具支撑力的工业体系,加速壮大产业发展“玉山军团”,打造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和华东智慧文旅康养名胜地。 横峰县。依托横峰经济开发区,聚焦有色金属首位产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优势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着力在优势产业上精耕细作。加快物流平台和物流设备的应用推广,打造赣浙闽皖四省区域现代快递物流集散中心。推进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发展。 弋阳县。依托弋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一园两区”,聚焦非金属材料首位产业和加快发展有色金属、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和健康养老产业,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业态,推动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挖掘传统产业发展潜力,不断做大主导产业集群。以弋阳海螺新型建材、弋阳海螺水泥、江西环阳新材料等企业为核心,推进新材料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进全行业相关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产线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发挥中医药产业优势,通过产线智能化升级赋能传统中药生产,加快产能提升,打造具有弋阳特色的中医药康养品牌和智慧农业示范区。 铅山县。立足铅山工业园区的“一园三区”,聚焦有色金属首位产业,加快发展非金属材料、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数字康养、电子商务等产业。抓住跨区域合作的信江产业新城建设,推进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强化与上饶经开区合作,打造信江产业新基地,促进产业数字化,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企业提质增效、降本降耗,与县工业园区形成“双翼齐飞”的产业发展态势,以优势产业集群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打造全省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德兴市。依托德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焦有色金属(黄金)首位产业和大健康产业数字化技术应用,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两大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助力专业园区智慧化提速发展,促进“数产融合”“产城融合”带动新兴产业培育,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从引资向引智转变,大力提升工业经济质效。建设数字乡村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打造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婺源县。依托婺源工业园区的“一园三基地”,围绕加快装备制造首位产业和绿色食品、纺织服装两大主导产业和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做好行业工业互联网,以生态工业项目建设、传统企业改造升级为抓手,立足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茶业百强县的优势,应用数字技术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和产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提升工艺水平和产品研发水平,促进智慧农业发展,着力打造兼具特色性、艺术性、实用性的农特礼品,利用在线新经济电商、现代物流等平台走特色品牌发展之路,努力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实现新突破,打造数字乡村建设标杆,形成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一二三次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助力婺源文化“走出去”。 万年县。依托万年高新技术园区、4个产业园中园和1个新兴产业园中园,聚焦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培育航空、VR和大数据等产业。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提升集成电路的研发制造水平,以及显示模组、摄像模组及其他关键元器件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融合智能化应用,提升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以绿色食品产业企业为核心,提升企业稻米种植、加工、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把贡米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余干县。依托余干高新技术园区和鄱余万工业走廊区位优势,聚焦汽车及零部件首位产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发展非金属材料(水钻)和绿色食品两大主导产业发展,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大力推进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应用数字技术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经济产业,建设数字乡村,打造智慧农业,着力做强实体经济。 鄱阳县。依托鄱余万工业走廊及鄱阳工业园区,聚焦五金标准件首位产业和绿色食品、纺织服装两大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紧固件、鱼钩、硬质合金工具等产线数字化改造,搭建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纺织服装产业围绕生产经营、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数字化研发、设计、制造基地,构建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形成品牌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生代学生装产业以及上下游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立足大米、水产和果蔬等资源优势,聚焦企业数字化,利用数字经济新模式扩大市场营销,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建设智慧农业,开展数字化产品质量溯源,助力富硒稻米、绿色水产品、无公害油茶和果蔬等绿色食品的种植、养殖规模和深度加工,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食品产业标杆示范区。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扎实推进智慧旅游,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加快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数据、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全息等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景区全部实现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强化旅游产品数字营销,利用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营销,邀请“网红”“大V”“达人”等,讲好上饶旅游故事,提升景区产品营销的精准度。整合文化旅游、公安、交通、气象、市场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及时发布旅游景区实时游客量、道路出行、气象预警等信息。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
(二)夯实新型基础设施
重点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应经济、政府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数字化治理要求的坚实底座。
1.建设智能泛在的数据传输网络。推动4G与5G网络协同发展,超前谋划布局6G网络。建成上饶市域连续覆盖的5G网络,实现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开发区等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推进5G网络从市区向乡镇延伸。加5G规模化应用,打造适应物联网和云计算业务发展的网络支撑环境,加速5G在工业、交通、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商用进程,建设全国5G先用先试城市。加快千兆光网覆盖普及,全面推广千兆光纤网络,探索万兆光纤宽带在重点开发区商用试点,逐步形成全域“千兆家庭、万兆园区”光纤覆盖格局,建成移动网、固网“双千兆城市”。推动IPv6规模部署,形成全市范围的IPv6覆盖能力。推进上饶国际互联网出口专用通道建设及应用。推进智慧广电传播体系转型,统筹有线、无线、卫星资源,构建新型智能协同泛在化广电网络。
2.建设绿色存算一体化数据中心。通过完善市级统一运营、统一运维、统一云管和统一网管平台,逐步实现对各地各部门既有算力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的统一纳管、弹性调度、优化布局和整合利用。进一步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建立数据来源权威、更新维护及时、资源利用高效的数据管理模式,提升区域大数据中心集约化、绿色化建设水平。新布局AI算力中心,建成全省区域大数据中心、交通数据中心、金融数据灾备中心、教育大数据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面向垂直应用领域的数据中心。
3.建设智联感知的融合基础设施。聚集重点区域智联感知网络,推动工业、农业、交通、物流、能源、节能环保、安全生产、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重点行业感知设施的规模化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融合型企业内网,打造高质量企业外网。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推进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利用5G、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发展多层次的数字交通系统,在规划的车联网测试道路部署“5G+V2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车路协同系统,形成独立成网的车联网物联感知体系。加快推动公交、路网、管网等传统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打造全新的数字化城市。整合共享全市视频感知资源,建设全市应急感知体系。建成“智能互动”的一流城市电网,每年新增400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实现充电桩、智能电网、视频感知、北斗感知、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等各类智能终端的数据共享。建设基于北斗时空大数据的城市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持续优化NB-IoT窄带物联网,大力推广NB-IoT网络在环境监测、农业管理、交通管理、智能抄表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助力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专栏3 数字“新基建”工程
“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上饶5G网络建设、光纤宽带、广电网络基础网升级改造、千兆光纤接入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扩大出口带宽,降低网络资费,力争打造全国“千兆城市”建设样板。优化网络结构,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加快城域网带宽扩容,促进网络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实现光纤网络对中心城区、重点场所的100%覆盖,所有城镇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0Mbps及以上。扩大5G基站建设规模,优先推动中心城区、交通枢纽、重点园区等核心区域5G网络建设,并向重点乡镇延伸覆盖。推进乡村宽带网络的深度覆盖,完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改善网络服务质量,提升网络安全水平,扩大乡村地区宽带用户规模。到2025年,城市家庭千兆光网覆盖率达200%,城市10G-PON端口占比达50%,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达100%,500Mbps及以上用户数和5G用户占比达50%,城域互联网出口带宽达5000G以上,建成5G基站1.5万个,逐步实现全市5G网络室外全覆盖,新建基站共享共建比例达到95%以上,满足远程教育、农村电商、线上医疗等信息服务需求。 5G融合应用。对接国家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推进5G在新型信息消费、融合媒体、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物流、智慧采矿、智慧电力、智慧农业、智慧水利、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和智慧城市应用,在“5G+VR”“5G+智慧产业”等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到2025年,促进5G技术的融合发展,协同部署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等关键技术,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5G网络的融合,优化网络框架,提升网络运行的智能化水平,提供民众5G网络使用的畅享体验,支撑5G行业应用的创新发展。 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支持引导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龙头企业在市内重点区域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创建、运维和改造。分类分批推动存量“老旧小散”数据中心改造升级,实现“小散”数据中心加速迁移、整合,提高“老旧小散”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和算力供给能力。深化新型数据中心绿色设计、施工、采购与运营管理,推动新型数据中心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用能结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内外网改造升级,推进“两光一车”、服装、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绿色食品、装备零配件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构建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推广基于标识解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设计协同、供应链协同、产品溯源、电商平台等多种应用新模式,在产品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基于标识解析体系的集成创新应用的基础上,推动标识产业生态培育,构建安全、稳定、高效、可靠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到2025年,培育10个企业内网改造试点示范,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超过5个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和5个产业数据中心,细分产业APP数量超过100个,力争建成2个以上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年标识量突破5000万。 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建设。加快统一物联网平台建设,重点在工业、农业、消防、能源、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中广泛部署智能感知终端,提供设备统一感知、接入、管理、应用服务,支撑跨部门、跨领域物联网应用部署。构建“城市大脑”,整合空天地三维地理信息、BIM建筑信息及IoT感知数据,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形成虚实交互的数字镜像城市,推进全市各物联感知单元的信息汇聚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全域物联网数据的可视呈现、智能分析、动态预警、辅助决策,满足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城管、智慧应急、智慧旅游、智慧消防等城市应用功能的开发需求,重点支持在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提升上饶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到2025年,移动物联网终端数达到350万个,形成1个以上十万级规模的应用场景。 |
(三)加快数字产业发展
1.强化数字科技创新能力
集中政产学研用金各方创新资源,聚焦数字经济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科技创新一体化创新平台。加快融入长三角,推进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建设,将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打造成对接G60科创走廊的桥头堡和开放创新示范区,与G60成员城市共同构建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体系,布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建立产业协同技术创新工作机制。鼓励支持开放式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引导相关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融合创新中心、研究生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围绕大数据科创城建设,实施攻关重大科技专项,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夯实数字经济技术底座。提升主体创新能力,积极对接国家和省新型工业化重大专项、“新基建”重点项目专项、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鼓励企业围绕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基础核心材料、制造核心设备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新产品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加大数字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引育。鼓励企业开展新产品鉴定。注重质量品牌建设,争创各级质量标杆、品牌标杆、自主品牌,全面提升品牌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
专栏4 数字科技创新工程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增1-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建设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整合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 数字企业培育。市、县(市、区)联合培育一批创新型数字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引导支持数字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发展,培育多层次的企业梯队。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上市,推动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做大做强。 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并培育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推进一批数字技术重大研发成果在上饶转化。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研发创新平台落地,深度推进“03”专项等重大专项成果转化。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新一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中科数字经济研究院、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中国联通(上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江西开放实验室、赣东北(余干)产业互联网研发应用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 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吸引省级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在饶落地,引导培育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领域的数字赋能平台,为企业、创业团体和个人提供跨学科、跨区域的创新服务,推出更多工业SaaS应用(工业APP)。持续优化“饶企云”平台,完善线上服务模式,提升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建成一站式金融供应链服务平台。 促进开放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重点城市产业合作,探索数字经济飞地建设。办好全省数字经济人才大会,主办数字经济领域高峰论坛、研讨会,办好5G、大数据等产业对接推介会。 |
2.加快数字产业化的发展
(1)做强基础产业。聚焦智能终端产品、半导体照明、北斗应用等领域,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基础再造与产业链提升,以加快集群式产业链打造,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为发展方向,策应江西省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带布局,大力发展半导体芯片、北斗终端制造、新兴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推动新型显示、仪器仪表、智能光伏、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向高精尖发展,提升数字安防、网络通信、新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等产业竞争力,加快培育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投产,加速壮大产业规模。
(2)做优新兴产业。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深度衔接5G领域应用,努力实现高端化、品牌化,推进“5G+工业互联网”“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区块链+物联网”等融合创新产业化。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壮大数字创意、数字金融、数字呼叫、数字营销、数据标注、互联网内容审核、数字医疗等板块。聚焦智慧环保、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重点应用领域,实施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构建“硬件+软件+平台+服务”产业生态。推动行业应用、工业APP、新兴平台等软件产品开发应用,提高软件工程质量和安全,力争入围国家信创目录、省信创图谱。构建北斗终端制造,打造北斗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大数据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安防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3)布局未来产业。谋划建设智能云平台、生物医学大数据等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搭建5G+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配送、动态无线充电等新技术新装备试验验证系统。积极发展量子通信,谋划发展量子精密传感测量、量子计算、量子芯片等产业。攻关类脑计算,加快类脑计算芯片、计算机和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柔性传感器、柔性射频电子标签、柔性显示器件、柔性电池等产业。
专栏5 数字产业发展工程
智能终端及配套产品。做强消费电子、智能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卫浴等领域关键技术产品,推进智能家居云平台建设应用,优化智能家居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建成国内领先的产品、平台及应用“三位一体”智能家居生态体系。 半导体照明。以玉山光电产业基地为核心,强化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聚集成链蓄势,关注车载、商业等高端消费市场的应用。围绕智慧路灯生态系统、城市夜景和建筑照明、文旅光环境艺术照明等智能互联照明及新兴应用,以需求端带动LED研发端提升。推进半导体照明与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的深度融合,促进智慧照明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LED照明产品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推广绿色生产制造示范,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 智能装备。发展高端数字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用级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辅助系统等智能医疗产品,拓展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在线问诊、远程会诊、健康管理等精准医疗服务。开发高档数控机床;加快发展高性能智能物流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现代能源装备等;提升新型纺织装备、特色轻工装备等专用装备的智能化应用水平。 智能网联汽车。加强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整车开发,突破车载操作系统、复杂环境感知、智能网联决策控制、北斗高精高速定位等关键技术应用以及永磁同步电机、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动力电池和管理系统等软硬件产品技术。 大数据产业。围绕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标注、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标注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数据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应用。 云计算产业。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软件即服务(SaaS)等领域,推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种云服务模式协同发展。 互联网产业。重点支持互联网生产服务、互联网生活服务、互联网科技创新等平台。借助5G、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发展壮大数字营销、数字金融、数字呼叫、互联网内容审核、数字医疗等板块。 数字创意产业。丰富红色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数字娱乐新形态。挖掘上饶红色文化、道教文化等,培育“网络体验+消费”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 信息安全产业。聚焦人工智能安全、大数据安全等新兴技术领域,大力发展安全可靠软硬件联合系统及通用技术创新应用平台,支持提供网络信息安全咨询、培训、测试、评估、认证、审计、应急、运维全体系的安全服务。打造以产业聚集区为主力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 区块链产业。加强共识机制、数据存储、网络协议、加密算法、隐私保护和智能合约等技术研发,支持区块链底层平台开发。探索区块链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金融、民生、存证、数字产权交易、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软件和服务产业。完善基础软件产品生态,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领域基础软件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化,支持基础软件开源开发模式,鼓励重点企业加大基础软件开源项目投入力度。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加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5G等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领域的应用,积极培育信创终端制造、网络传输、软件服务、适配测试等产业链,打造全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基地。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重点围绕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引进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骨干企业,推动智能零售、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安防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物联网产业。大力发展芯片、传感器、无线模组、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核心产业,推动与5G技术融合应用,加快网络设施布局,丰富应用场景,加快构建产业链。 北斗产业。加快引进培育终端制造、位置服务、软件开发等重点产业,依托江西北斗卫星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快布局北斗导航应用产业的发展,大力引进央企和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推动相关北斗项目落地。支持研发基于北斗的车载智能终端芯片、智能语音及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发展基于北斗的文化、教育、卫生等智能服务终端,逐步形成芯片研发、终端制造、数据处理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在通航、旅游、生态、水利、国防动员、智慧市政等领域打造一批重点应用场景,着力打造北斗产业基地。 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全市数字创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600亿元;打造直播电商产业集群;全市数字营销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400亿元;打造数字金融产业生态。 |
(四)促进产业数字转型
1.打造县域数字经济新标杆
按照“一核一圈多点”的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全面推进县(市、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全国首推“一县一业”“一业一链”“一链一云”的数字经济应用试点示范新模式,鼓励各县(市、区)与互联网优势企业合作,依托产业互联网,发展平台型企业,优化重点产业垂直细分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资金链,提高优势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和资源整合能力,鼓励行业企业上云,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数字化技术、设备和系统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在一个阶段集中精力、人力、财力,围绕产业垂直细分领域,打造“一县一业”“一业一链”“一链一云”的数字经济应用试点示范,“一业”突破,“一链”带动,“一云”支撑,示范引领,循序渐进,推广有成效、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力争到2025年,创建省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创新发展示范区15个以上,建成一批具有“立足县域、覆盖全市、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用示范场景,形成以点带面可持续推进的样板,使县(市、区)个个成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专栏6 推进“一县一业”“一业一链”“一链一云”试点示范工程(建议)
信州区 |
现代服务业 |
广信区 |
电子信息产业 |
广丰区 |
绿色食品产业(马家柚产业)或电子信息制造业 |
玉山县 |
数字农业农村 |
横峰县 |
绿色食品产业(葛产业)或现代物流业 |
弋阳县 |
非金属材料业 |
铅山县 |
数字乡村或文化旅游业 |
德兴市 |
先进机械制造业或有色金属业 |
婺源县 |
绿色食品产业(茶叶加工业)或旅游康养业 |
万年县 |
电子信息产业或生物医药产业 |
余干县 |
汽摩配件产业 |
鄱阳县 |
绿色食品产业(大米加工业)或纺织服装产业 (校服制造业) |
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 |
智能光伏产业或新能源汽车产业 |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
健康养老产业或文化旅游产业 |
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 |
大数据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 |
2.构建“产业大脑”赋能新经济
积极推进“产业大脑”建设,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以工业大数据资源为核心,聚焦“2+4+N”的新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创新推动上饶市“产业大脑”建设,综合集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融合企业、行业和政府需求,通过数据贯通生产端与消费端,融合供给侧和需求侧,打破企业边界、行业边界和区域边界,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生态建设、政府数字化治理提供集成开放赋能平台。围绕“一县一业”“一业一链”“一链一云”建设应用试点,建成优势产业细分行业的5个以上行业“一业一脑”,形成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的新样板。
3.打造工业数字转型新模式
(1)深化传统制造业差异化数字转型。围绕重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产业链的铸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找准各细分行业领域特点和痛点,制定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评价工作,制定推广企业数字化转型系列实施指南和工具集。推进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企业精准对接,分行业分领域差异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专栏7 推进“2+4+N”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工程
有色金属产业。支持构建有色金属行业生产全流程运行数据模型,基于数据分析实现工艺改进、运行优化和质量管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和推广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关键设备上云上平台,聚焦能源管理、预测性维护、安环预警等重点环节,推广一批流程管理工业APP和解决方案。全产业基本普及应用在线监测和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技术,建成全国领先的有色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数据中心。 光伏新能源产业。在上饶经开区光伏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广使用智能生产线、智能运输装置、智能监测设备等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建设光伏组件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开展光伏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数据存储与共享、工业大数据处理挖掘等服务。拓展基于光伏产品智能化的增值服务,支持光伏产品的远程故障诊断和实时诊断等运维服务。 汽车及零配件产业。聚焦设计周期长、下游需求个性化、售后服务低效化等痛点,以规模化定制生产为切入点,加速向研发协同化、生产柔性化、产供销协同化、制造服务化等方向转型。支持整车及零配件企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通信企业深度合作,引进环境感知、车载操作系统、高精度导航、人机交互、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及检测和识别方法。研发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引导企业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试点。 电子信息产业。面向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推动设计、制造、检测等设备和能力的平台化汇聚与共享,提升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和风险防范能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上饶经开区、信州区、广信区、广丰区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互联网+”产业集群等试点建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高地,提升产业集群的质量和水平。按照智能硬件产业的细分,以智能核心部件、智能终端整机、智能应用开发为重点,有序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均衡发展,包括上游的通用芯片、传感器件,中游的智能硬件,下游的应用服务及其软件开发等。 机电光学产业。使用智能生产线、智能物流装置、智能监测设备等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开展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的数字化研发设计,发展推广计算机辅助系统、逆向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虚拟仿真、网络协同设计、三维(3D)在线打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技术。 非金属材料产业。建设和推广非金属材料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关键设备上云上平台,聚焦能源管理、预测性维护、安环预警等重点环节,推广一批流程管理工业APP和解决方案。推广应用水泥生产分布式控制系统、窑头和筒体温度检测控制系统、窑尾加料控制技术,新型建材、黑滑石、石灰石、新型水钻原料配料控制系统、加工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自动切割分片系统,建筑陶瓷原料制备、窑炉控制、压机控制等应用系统,通过开展专项试点,形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 纺织服装产业。发挥纺织服装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广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新模式。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在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及信息采集、控制等环节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统一的工业大数据库和基于企业工厂模型及生产管理的数据集成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结合个性化定制需求,提升生产模块化、柔性化水平,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要求,实现实时、敏捷、最优化排产、生产。立足现有纺织服装制造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实施一批智能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项目,新增2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车间),完成5条以上生产线的智能、自动化改造。 绿色食品产业。围绕万年贡米、婺源绿茶、鄱阳湖水产、余干芡实和辣椒、铅山红芽芋、广丰马家柚等品牌农产品,支持食品产业建设产品信息追溯系统,开展基于消费数据的用户需求挖掘、产品研发、智能生产和数据增值等服务创新,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建设智能化粮库项目。 生物医药产业。大力推动工业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药品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实现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的智能化,支持药品等行业建设产品信息追溯系统。全面开展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改造,扎实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建设。大力推广规模化、成套化、智能化药品生产及包装线。采用条形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的自动采集与调控,进而提高生产过程的实时调度和在线监测水平,建立药品食品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控系统。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开展物联网技术深度应用,提升企业产品安全防伪和质量管控能力,建立覆盖产品生命周期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管体系。 绿色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广清洁生产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能源消耗数据的自动采集,在能源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能效综合评估、能源综合管理、能源集成优化等应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形成节能管理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对产品生产、流转、消费、废弃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实时远程监控,发展逆向物流和产品再制造,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到2025年,实现“2+4+N”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30%,形成平台企业赋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 |
(2)推进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通过分类施策、同步推进、动态调整,建设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全市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体系。鼓励各类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依托工业互联网,推进线上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产业区域的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提升改造,推动产品研发设计工具、生产设备、零配件与原材料供给、检测装备等资源共享,引导园区、集群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智慧化产业集群。根据不同园区制造业发展水平,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遴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在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的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开展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或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和应用创新推广中心,探索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和模式,并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相互带动的园区发展新业态。
(3)全面提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应用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力突出的融合应用领军企业。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基于技术和产业优势,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先行先试,推动企业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服务等的渗透融合,加快企业生产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加快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电商化营销等“数产融合”应用新模式,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物联网设备和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部署应用,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能力。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资源管理等云化软件,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实现提质降本增效。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开放专业知识、设计创意、制造能力,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供需对接、集成供应链、产业电商、众包众筹等创新型应用,提升社会制造资源配置效率。
专栏8 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工程
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业务、设备、资源上云上平台,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和成本,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 协同办公上云。推动中小企业使用邮件、会议、通信等云服务,形成维护成本低、服务效率高的办公系统,提高办公效率。 经营管理上云。推动中小企业使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等云服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提升中小企业运营管理水平。 研发设计上云。推动中小企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开发等云服务,在云端部署开发、设计环境,提升研发效率和创新水平。 生产设备上云。推动中小企业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设备管理等系统,优化生产控制流程和工业设备数据云端迁移,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和效率,提升生产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设备使用效益,降低设备维修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水平。 制造资源上云。推动中小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研发设计、测试实验、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回收再利用等生产能力,实现供需对接和能力交易,提升社会制造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形成数字驱动、网络协同、共享发展的制造业新生态。 |
专栏9 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新模式工程
平台化设计。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节能节材、新材料应用等环节,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数字化设计工具,构建标准零部件库、材料库、模具库、知识库等拓展个性化设计、交互设计、网络设计、系统仿真等模式应用。 个性化定制。支持企业围绕用户个性化需求,打造高端产品和装备的模块化设计、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务等能力,搭建和利用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综合服务平台,发展需求聚合定制、线上线下交互定制、众创定制、私人定制等模式。 智能化制造。支持企业利用先进软件系统、数控技术和通信技术对现有产品和装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开展以设计协同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能源管理智能化、安全生产智能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为重点的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支持搭建模拟实际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工业场景的数字模型,采集并关联研发生产工艺与设备运行工况数据,开展数字孪生可视化建模,实现特定工业场景在虚拟空间的数字映射、实时监控和动态优化,与实际工业场景平行运行。 网络化协同。支持企业内部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集成应用,实现全流程业务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企业建立贯通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以生产计划、物料、订单、物流仓储、加工配送、财务结算为重点的信息协同和业务协同;支持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系统的互联和业务协同,建立面向行业的供应链协同平台。 服务化延伸。支持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监测追溯、质量控制、远程监控、故障诊断、智能维护等在线服务模式,支持基于产品智能化、供应链在线化的信息挖掘,发展信用销售、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 数字化管理。支持数字孪生、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推动计划财务、人力资源、生产调度、销售服务等环节全面数字化,支持企业构建研发制造、管理生产、产供销、财务业务、节能减排等一体化综合集成系统,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 电商化营销。鼓励大中型企业构建与上下游企业业务协同的在线供应链管理系统,优化供应链管理服务,推广零库存生产管理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线上购销、供应链管理和创新服务,发展以销定产、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鼓励培育跨境电商和移动电商等新兴电商模式,支撑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的国际化。 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0.5%,中小企业主营业务环节的信息化比例达到65%以上,累计创建5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6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超过4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以上,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35%,规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比例达到60%,工业信息安全标准达标企业试点达到5家以上。 |
(4)数产融合培育转型支撑服务生态。培育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服务商,支持行业标杆企业、装备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需求,聚焦新技术应用、特定场景需求、企业整体提升,培育技术型、专业型、综合型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攻克一批面向细分行业的先进适用、稳定可靠,具有高性价比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规划设计、开发实施、集成应用、诊断咨询、运行维护等服务,推动行业应用软件与综合解决方案向服务化、平台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型。
专栏10 培育产业数字化支撑服务体系工程
增强数字化转型技术服务供给。面向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VR等两化融合应用领域,重点培育一批软件骨干企业,加快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工业软件等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强化高端软件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和应用、设计开发等信息技术增值服务。加快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态,着力增强数字化转型发展供给能力。 支持整体解决方案推广应用。支持企业结合自身信息化发展基础和行业发展趋势,采用本行业两化融合、智能工厂等成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进行整体性信息化改造,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快速提升。进一步提升行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集成与技术服务能力。鼓励地方建设解决方案资源池,通过服务券等方式加速优质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 |
4.推动农业数字转型新发展
(1)夯实农业农村数字化基础。构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整合国土资源、基础地理信息等各类数据,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对耕地、种业、渔业、农村资产、农村宅基地、农业经营等各类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推动数据标准化。丰富数据资源,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站式服务”等数字政务服务向乡村覆盖,丰富乡村数字化服务。鼓励和支持开展农技推广信息化管理培训,组织各级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水平。
(2)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发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遥感技术在墒情、苗情、灾情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强化科技创新供给,促进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粮食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种业、农田建设等全面深度融合应用,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推广,采集、存储、分析农业生产数据,精准指导农业生产。以特色农业为抓手,加快智能装备、技术与粮食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渔业等生产的深度融合和应用,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重点,打造一批智慧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加快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开展省级数字农业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发展,推动休闲农业与数字化融合。
(3)发展农村电商物流数字化体系。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国内电商平台,深化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产销合作,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加大上饶农业品牌推介和溯源平台建设力度,创新发展农村直播等新业态。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精准服务,探索生鲜农产品和种子、化肥、农(兽)药等农资电商发展模式。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产销衔接服务平台,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加快建成一批农村智慧物流配送中心。
专栏11 农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数字乡村建设。深入贯彻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扎实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强化设施与资源整合利用,丰富“三农”信息应用服务,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样板。 推进生产经营数字转型。加快数字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鼓励使用环境气候、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情虫情、水肥药精准施用、农机智能调度等技术与系统,推动生产智能化、加工自动化、管理标准化,推进数字植物工厂、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强镇建设。推进养殖数字化转型,推广环境控制、精准上料、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等技术与设备,打造数字畜禽养殖场、数字渔场,积极发展数字渔业。 完善网络化流通体系建设。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运营服务和支撑保障体系,打通农产品从基地到城市社区与市场的信息流、物流通道,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农业投入品管理系统,构建肥药数字化管理体系。支持县(市、区)开展电子商务助农,打造网上农产品博览会。 推动农文旅数字融合发展。培育数字新农人、农创客,发展体验农业、众筹农业、定制(订单)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美丽休闲乡村(渔村)、农家乐、乡村康养和文创基地等开展在线宣传与经营,加强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 |
5.推动服务业数字化新融合
(1)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转型。加快数字技术与交通、物流、速递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智慧口岸、数字仓库等设施,推动物流装备智慧化升级,推广智能分拣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应用,完善智能快递箱、冷链智能自提柜、智能充换电站等末端设施。推动数据跨运输方式、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共用。推进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新业态。发展差异化消费品设计,开展产品定位、外观形象、结构功能等数字设计。利用数字技术发展特色化建筑设计,提升城市、建筑、园艺规划设计服务水平。
(2)推进数字金融服务创新发展。加快金融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推进智慧银行建设,推广智能柜员机、无人网点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指纹支付、刷脸支付、语音支付等各种新型支付模式,提升移动支付体验。支持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数字化转型,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证据固化、链条跟踪、跨境支付等方面的应用。支持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稳妥开展无接触贷款、线上投资理财、线上保险理赔、线上便民缴费等金融服务,规范发展互联网支付业务等新型金融业态,研究推动数字货币应用。
(3)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智能发展。推广智慧健康养老,加快县域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建设智慧健康养老创新中心、养老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健康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服务方式。发展“互联网+体育”,打造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公共体育网络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健身贴身服务。推动数字技术与旅游、医疗、教育等深度融合,丰富服务产品供给,提高服务便利化、智能化水平,培育信息消费热点。
(4)电子商务赋能数字商贸发展。深化重点产业企业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推广定制化生产和精准营销新模式。鼓励发展工业、直播等电子商务新模式,更好服务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电商化发展,提升“上饶名品”知名度。推动传统零售和电子商务资源整合,发展体验消费、无人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智慧商店、智慧商圈,积极推广无人超市、智能便利店、自动售货机,加快推动新零售模式在上饶落地。
(5)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智慧旅游。充分挖掘上饶优秀文化资源,实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支持发展动漫游戏、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络文学、数字影视、数字出版、数字文化设备生产等数字文化产业六大主导板块,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品,全力建设上饶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搭建文化项目线上线下推广、展示、销售平台,发展云看展、云阅读、云参观等新业态。支持融媒体中心建设,完善载体多样、覆盖广泛的互联网媒体传播体系。推进“一部手机游上饶”升级,深化游客服务、宣传推广、行业监管等功能。推动景区推出云游览、云观赏等数字化体验产品,丰富游客体验内容。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智慧场馆建设。
专栏12 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工程
培育共享经济。面向初创企业加快办公空间、办公设施、生产设备等创业要素分享,培育发展共享出行、共享租住、共享物品等新兴业态。面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发展众包、众创、众扶、众筹经济,探索建立集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研人才共享、科研信息共享、科研咨询与合作开发于一体的创新模式。 发展平台经济。支持“2+4+N”产业优势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协同制造平台、电商平台、物流平台。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结合、跨界业务融合新模式,在医疗、社区、家政、教育、健康等领域建设一批大型生活服务平台。 发展电子商务。持续推进“饶品网上行”工程,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对接,进一步推广“电商直播”,开展电商直播节、大美上饶•名优产品双线行暨“饶品网上行”全网直播等活动,重点在信州区和高铁经济试验区打造直播电商基地和电商产业带,拓宽上饶农产品和名优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工业电商发展壮大,实施“电商进工业园区、电商进工业企业”工程,支持工业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或自建平台,开拓海内外市场。 推广新零售。推广无人超市、智能便利店、自助售货机等新零售模式,提升产品档次,拓展服务种类。大力发展体验消费、社交电子商务、近场零售、无人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 智慧物流。在园区开展智慧物流应用试点,推动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在智慧物流中的应用。加强各物流基地信息互联互通,推动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共用。推进上饶多式联运系统建设,开展“一站到底”全流程信息服务。到2025年,上饶全域物流信息90%以上互联互通,培育5个物流应用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贸易流通数字化水平。 智慧旅游。建设市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整合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投融资项目、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物资源等数据资源,全面提升智慧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智慧旅游平台和发展线下旅游体验中心和服务网点,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线上线下综合旅游产品服务体系。开展智慧景区示范点创建工作,到2025年,全市4A级以上景区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全面普及应用。 |
(五)提升数字治理能力
1.“城市大脑”驱动智慧升级
(1)构建“城市大脑”激发新智慧。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上饶“城市大脑”,实现城市数据资源汇聚融合和运行态势全域感知,驱动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实现城市治理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和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建设“城市大脑”,实现上饶的所有数据最合理的配置和调度,用数据资源优化城市公共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运行效率,优化并整合民生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各领域能力,对数据融合及分析、跨行业跨部门管理协同机制、城市运行体征监测、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等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基本实现城市治理“多元协同”、政务服务“优质高效”、民生服务“普惠便捷”、产业发展“提智增效”的良好局面,建立平战结合精细共治的城市治理之城,打造绿色低碳环保的高品质宜居之城,形成智慧引领的高端制造与产业服务之城,建成统筹集约安全智能的感知之城。
(2)高水平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秉持“以数赋治,以智筑城”理念,创新治理机制,完善治理体系,构建各部门协同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支撑,赋予新型智慧城市感知、描述、反馈、预测等全方位功能,围绕生态环保、交通应急、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产业运行、市政管理等领域,打造一批行业典型应用,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
专栏13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建设“城市大脑”。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促进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流程再造,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创新,为经济社会高效运行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 建设智慧城市指挥调度中心。集合应急智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无线通讯系统,坐席管理系统、公安GPS、GIS系统、政府视频会议室,实现指挥中心与119、120、12345及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在语音、图像、数据等方面互联互通,使应急指挥的决策层对突发事件能够“看得见、听得清、呼得出、信息准、反应快”。并在指挥中心可视化综合管理平台承上启下、内外融通,构建市、县、街道、社区等网络一体化联动机制,为基层一线提供数据支撑,也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 建设上饶市重点人员流动管控预警平台。汇聚省市各有关单位的人员流动数据,建立人员流动信息数据交换共享通道,破解在新冠疫情等突发应急事件下人员流动追踪难、追踪慢等问题,实现重点人员流动精准定位,快速追踪,提升上饶应急处置能力和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推动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智慧楼宇。以楼宇为载体,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为重点,集约化建设综合信息设施、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人员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智慧能源系统等,使楼宇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智能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楼宇、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的楼宇。 未来社区。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社区管理、服务及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连接社区管理、公共服务、小区物业、安防、基层党建等各个维度,实现社区各类事件“实时发现、实时预警、实时处理,实时监督”,提高可视化管理水平,通过未来社区平台统一融合,让业主享受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全新生活。 智慧教育。依托“赣教云”升级工程开展全市中小学线上教学服务平台和VR+智慧教育等建设,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引导学校与平台型企业合作开发优质线上教育产品,鼓励业内优质教育品牌投入线上课程建设,拓展在线教育模式。开展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市县各类优质教学资源联网共享,实现各级教育应用、数据和用户互联互通。发展互动教育、个性定制等在线教育服务,培育数字教育新业态。到2025年智慧校园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智慧医疗。依托全省统一的“赣通码”,汇聚全市居民健康信息和有关部门核验数据。鼓励实体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推进医联体建设,提供高效、便捷、智能的诊疗服务创建互联网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网上预约分诊、随访跟踪等“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建设远程医疗综合管理和运营监管平台,实现跨地域、分层次的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医用机器人、大型医疗设备、生物三维打印、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应用。探索以医学影像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提升远程医疗诊治精确性。到2025年,建立互联网医院标杆,实现远程医疗覆盖。 智慧社保。建设全市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终端、自助终端、咨询电话等多渠道一体化管理与集成衔接。推行电子社保卡,支持社保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应用,实现“人手一卡、一卡多用、全省通用”。到2025年,电子社保卡覆盖率达到70%。 智慧就业。充分依托全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人社信息资源,建设全市人力资源地图、全市人力资源数据池、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智能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全市就业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监管智能化、共享便捷化。 智慧出行。建设全市交通大数据中心,整合各类交通数据,开展交通大数据应用。建设多层次综合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票务平台,推行交通出行信息查询服务APP。支持移动出行平台发展,继续发展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 |
2.建设高效协同数字政府
(1)提升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强化顶层设计,集约化建设政务网络、政务云、大数据中心,加快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政府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建设全市政务云,完善全市“一张网”架构,提升政务云承载能力,推进电子政务外网与5G、物联网、区块链等融合互联,提高云平台服务水平,为数字政府搭建安全、稳定、可靠云计算资源。统筹全市政务云灾备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安全可靠的政务云灾备能力。常态化、体系化开展数字政府业务能力和数据技能培训。
(2)推进服务和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完善“赣服通”上饶分厅新版本建设,完善功能创新应用,优化智能服务,全面融合便民惠企高频次刚需服务。加强“赣政通”政府办公总平台功能建设和深度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强化全市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协同联动,实现政府运行“一网协同”。聚焦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依托“城市大脑”,实现全域治理“一网统管”。建设“区块链+信用服务”综合信用评价平台,努力在社会、政务、金融、商务、现代流通等领域推动具体应用场景落地见效。
3.提升社会数字治理水平
(1)加强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推动“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加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务、林业、气象等部门信息的集约共享。依托省级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和市“数字环保”项目,积极推动生态环境数据开放共享,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一体化,实现“一张图”管理、分析和决策。建设上饶自然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整合上饶自然资源数据,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助力上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强化基层数字化治理能力。加快推进数字乡村、智慧社区建设。推进县、乡、村等基层综治中心建设,建立健全评价考核体系,搭建以数据为支撑的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提供综合性、一站式的治理与服务。搭建集体资产监督可视化平台,完善集体资产监管链条,构建“数据管理、决策、服务、兴业”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深入推进智慧村医工程,加快智慧健康小屋、智慧村医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提升乡村医疗数字化、智慧化服务水平。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整合衔接、实时共享各委办局信息系统,抽取、加工、分析系统数据,加快智能终端基层部署,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业务查询、经办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生态。
(3)发展智慧化便捷公共服务。积极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开展基于线上智能环境的课堂教学、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应用。加快互联网医疗发展,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支持互联网平台在就医、健康管理等领域协同发展。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集成应用。支持发展“互联网+体育”和智慧体育,鼓励大型体育场馆改造升级,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积极开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智慧养老、共享养老等互联网养老服务试点。
专栏14 政府数字化应用工程
政务服务数字化。应用“赣政通”“赣服通”打通服务通道,推行“前店后厂”政务服务新模式。依托“一窗受理”平台,实现投资项目审批、商事登记证照联办一表申请、一网办理。完善“12345”“好差评”等监管平台,提升政务服务监管水平。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城市数据共享应用合作,推动电子证照互认、服务互通。 政府运行数字化。以“赣政通”应用为政府办公总平台和总枢纽,按照“统一平台、一体在线、协同高效”的原则,全面推进上饶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移动办公,实现办文办会办事、督查督办、在线培训、财政预算、资产管理、后勤管理、绩效管理、档案管理等数字化应用,推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开发专区应用。 经济运行调节数字化。建设上饶的“产业大脑”,开展市级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应用,探索利用大数据开展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国土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审批监管等自然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积极推进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市场化,加强公共资源数据统计分析、综合利用和风险监测预警。推进市级数字财政、税务大数据等经济治理平台的应用。 市场监管数字化。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应用,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智慧监管水平。依托“赣通分”平台,加强政府和企业信用监管数据互联互通,建立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网络交易监管平台,提升对平台经济的科学有效监管能力。 社会及应急治理数字化。全面推进雪亮工程,提升视频信息智能化应用水平。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实现数据、功能等资源与业务应用场景的自动匹配和主动推送。推进“智赣119”智慧消防应用。加快智慧应急试点城市建设,构建智慧化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公共卫生预警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化保障。 生态文明数字化。依托“城市大脑”加快推进上饶生态云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和打通各县(市、区)、各部门生态文明相关数据资源,建设全市生态环境全景数字视图,以“一张图”可视化方式呈现全市生态环境情况,快速掌握关键生态指标动态情况,通过模型模拟分析、场景仿真、预案智能匹配、综合应急调度,为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生态监管、处理及保护和修复等工作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逐步实现生态文明数字治理、精准治理、智能治理。 |
(六)推进数据赋能发展
1.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
(1)加快公共数据资源汇聚。建立公共数据资源中心,构建公共数据目录体系,扩大公共数据按需归集范围,推动全市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数据资源统一纳入,整合构建一体化公共数据资源体系。不断充实完善人口、法人、电子证照、投资项目、信用、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旅游、政务服务等基础数据库及高频次应用共享库,提升高频次应用数据共享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公共数据资源质量。
(2)深化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健全权威高效的公共数据共享机制,强化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提高数据共享质量和效率。将数据资源共享列入各地各单位“一把手”工程,统筹调度,上下联动,强力推进。实行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清单化管理,编制完善公共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和供需对接清单。强化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枢纽功能,横向对接市级各部门,明确市级平台作为数据共享交换通道,纵向向上加强与国家、省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对接,向下联通县级平台,制定市县数据共享交换对接标准,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联通的上饶全域一体化公共数据共享体系。实施共享数据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基于“赣服通”“赣政通”等业务协同应用场景,提升共享数据应用能力。
(3)扩大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制定发布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和开放计划,明确开放范围和领域。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审核机制和评价机制,确保开放目录和数据及时更新。建设上饶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实现地理信息、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经济统计、资格资质、环境保护等数据资源开放。完善数据开放管理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和机构建设行业性数据资源开放平台。推进国家部委、省级数据向上饶市回流,满足各级部门业务协同数据需求。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有序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利用。
2.深入挖掘社会数据价值
(1)加强工业大数据的发展。加快上饶工业数据分类分级试点建设,探索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在光伏新能源、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鼓励构建重点产业、重大工程数据库,为工业发展态势分析和预警预判提供支撑。
(2)推进社会数据资源开发。鼓励企业依法依规利用消费大数据开展市场研究、精准营销,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序稳妥探索企业利用网络搜索、网上消费、网络社交等数据,发展第三方数据服务。选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教育、交通、生物安全、医疗健康等领域,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社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
3.加速数据要素流通融合
(1)健全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创新,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数据市场环境,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在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准入监管、公平竞争、风险防范等方面探索建立相应的制度或机制。探索有利于超大规模数据要素市场形成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健全完善与数字化生产相匹配的数据要素流通分配政策。
(2)促进政企数据对接融合。通过开放数据集、提供数据接口、数据沙箱等多种方式,鼓励开放对于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数据。探索形成政企数据融合的标准规范和对接机制,支持政企双方数据联合校验和模型对接,有效满足政府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增值服务需求。
(3)培育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加快上饶区域性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搭建数据交易平台,完善数据交易、结算、交付、安全保障等功能,引导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开展数据交易,维护各交易主体合法权益。加快区块链等技术在数据要素流通中的应用,建立数据流动审计和数据安全监管机制,保障数据安全、有序流通。
专栏15 数据资源挖掘工程
完善基础与行业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上饶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逐步建设并优化工业、农业、政务、教育、医疗和交通等专业数据库。到2025年,基础数据库得到全面完善且有效支撑城市相关应用,各领域专业数据库均全面建成。 培育数字要素市场。依托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大数据交易中心,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定价机制,完善数据交易、结算、交付、安全保障等功能,促进数据资产市场化流通。探索建立数据交易过程中资产的交易流转、权属证明、权益保护等机制,构建市场化公共数据资源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数据资产登记制度和数据资产交易规则,促进不涉密、不涉隐私、权属清晰的数据交易,推动数据要素在上饶全域有序流动。 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丰富竞赛形式,推进数字技术、数据产品创新应用,推动大数据和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应用,推动大赛逐步成为区域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赛事品牌。 |
(七)构建数字生态体系
1.汇聚人才要素资源
(1)加强高层次数字人才引进。聚焦上饶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建立数字人才需求目录,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对接国家级人才、省“双千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人选,积极开展“智汇全球 才聚上饶”招才引智全国行系列活动。谋划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海外智力基地和工作站、博士后基地和工作站建设,搭建数字人才集聚平台和创业舞台,招引国内外数字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力争到2025年,引进5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重点聚焦产业转移需要,充分发挥驻外人才工作站作用,促进与发达地区的数字经济人才供需对接。
(2)完善本土数字人才的培育。优化上饶“聚才引才育才”政策,持续加大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支持高校积极发展数字经济领域新兴专业,加大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联盟和人才培育基地,大力培育“数字工匠”。实施企业家培养计划,以国内外名牌大学、培训机构、跨国公司为依托,建立国内外多层次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家培训基地。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开展校(院)企联合培养试点。发展壮大上饶各行业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推进上饶数字化转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数字经济高端创新人才与产业技能人才等多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上饶师院、上饶职院和各县(市、区)中职院校、技工学校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到2025年,每年培养2500名以上“数字工程师”。
(3)强化人才的创新创业激励。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健全高层次数字创新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加大国内外智力柔性引进力度,为高层次数字创新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落实上饶各级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强与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的联系服务。全面开展“三请三回”活动,支持海内外上饶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进一步健全高层次数字创新人才的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解决好引进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支持返乡大学生、农村青年开展电子商务创业,鼓励留学人员及高技术人员带技术、项目在上饶创业。实施全民信息化教育工程,全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专栏16 重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
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两院院士及学科带头人到上饶任职、兼职。到2025年,力争引进院士1-2名,引进一批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科学家和高水平数字经济创新团队,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外国专家。实施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力争每年培养若干名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高层次创新型博士后人才,引进一批博士以上人才。 “产教融合”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联盟,打造全省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基地,大力培育“数字工匠”和数字经济中高端人才。 饶商名家培训计划。以国内外名牌大学、培训机构、跨国公司为依托,建立国内外多层次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家培训基地,培训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家。 饶城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大力发展数字技工教育,建设1-2家省级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基地,争创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基地。依托骨干企业,建设1-2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50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1家省级数字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
2.培育壮大数字企业
(1)推进企业梯次培育。实施企业上市行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先进制造企业培育行动等,大力培育上市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领航标杆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到2025年底,力争1-2家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上市。
(2)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简化个体工商户登记程序。率先在数字经济领域试行“极简审批”“容缺登记”制度。持续推动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落地见效,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强化领导挂点联系开发区、“白名单”企业帮扶、企业特派员等机制,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本地造、本地用”相关政策,促进本地产业和生态发展。
3.打造平台支撑体系
推进重大产业平台建设。聚焦大数据、物联网、5G、北斗、数字创意等领域,加快行业领军企业、特色数字产业基地(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大平台建设力度,提升产业研发实力。鼓励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提档升级,支持优势研发平台做大做强和横向兼并。引导和推动市县两级共建数字经济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千亿级、百亿级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高水平建设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基地),打造数字经济领域特色小镇。深化上饶大数据科创城建设,构筑高水平数字创新平台体系。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建设,做强大数据产业。
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建设中国(上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法院、维权援助工作站等载体,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机构、评估机构、转移转化服务机构。搭建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和服务平台,建立涵盖专利、商标、版权等的知识产权数据库,促进知识产权规范、高效运用。强化知识产权质押、保险、信托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
5.精准靶向招商引智
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建设发展为先导,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做优机制对接、做强平台承接、做实产业链接。瞄准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加大力度开展招商引智工作。面向数字经济新兴技术、领头企业、领军人物,绘制产业招商引智地图。建立完善投资政策信息库,及时收集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信息和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实时跟踪目标产业动态变化,准确把握产业机遇。完善招商服务体系,建立数字经济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招商项目履约推进责任制,明确重大项目工作关键点,将项目履约落地前的阶段性重点目标、进度细化、量化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开展动态管理。建立企业服务体系,实行重大项目“代办制”,专人负责跟踪和服务,实现从项目报批到企业投产全程服务,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
6.构建市场监管体系
(1)建立多元共治治理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互联网平台企业、行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有效协同的治理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政府对数字经济的统计监测和决策分析水平。引导平台企业加强内部治理和安全保障,强化社会责任担当,严格规范经营。推动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出台行业服务标准和自律公约,大力拓展资源提供者和公众参与治理渠道,完善社会监督。
(2)完善数字经济监管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修改完善上饶市涉及反不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有关政策文件,将互联网平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明确规制。加强数据产权制度建设,维护好平台用户数据权益及隐私。研究制定平台经济领域的有关政策文件,规范网络交易活动,保护市场公平竞争。
(3)加大数字经济监管力度。制定平台经济监管具体办法,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搭建平台经济数字化监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全天候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平台违法行为。
(八)保障数字经济安全
1.增强网络安全保障
推进依法治网体系建设,健全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体系,完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依法落实企业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并完善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涉密网络分级保护、商用密码应用安全评估等工作。加强重点行业网络安全防护,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主动防御、监测预警、安全防护能力。建立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标准统一的数字经济信息安全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完善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支撑能力,构建常态化、制度化安全风险评估、快速应急响应及处置机制,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强化数据安全保护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保障政务数据安全。探索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开展数据管理能力评估贯标工作。提升企业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工业生产、主机、智能终端等设备安全接入和防护,强化控制网络协议、装置装备、工业软件等安全保障,提升国产信息安全设备和控制系统内生安全能力。推动设备制造商、自动化集成商与安全企业加强合作,提升企业设备和控制系统的本质安全。加强数据处理活动的风险监测评估,落实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规范,强化利用公民隐私从事商业活动的监督和约束,加强对违法违规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治理。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组织协调机制
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一把手工程”,加强对上饶数字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上饶市发展数字经济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政策,统筹制订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研究分类指导各地业态发展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及时研究数字经济工作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及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均要制订相应的数字经济实施方案,并制订部门及县级支持政策,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全市上下协同、全力攻坚的工作格局。组建上饶市数字经济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数字经济建设方面的政策咨询、规划、策划和技术指导作用。
(二)创新数字经济治理模式
聚焦本规划,高质量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建立数字经济工作推进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各县(市、区)、各部门、园区等参与主体的权责范围,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及动态跟踪督查,将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年度绩效目标评估考核体系。健全全市统一的数字经济常态化调度、监督、考评机制,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上饶市数字经济数字化治理平台”,围绕规划中的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采用全生命周期在线实时动态监察、巡视新模式,以规划实施的绩效督察、评估考核激励为抓手,坚持督在关键、查在要害、考在实处,促进勤政有为、真抓实干、奋勇争先。探索采用第三方评估、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建立多层次、多维度开展对规划实施成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确定统计指标和分类目录,强化日常统计、运行监测和综合评价,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产业治理的新机制。
(三)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
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强化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设立上饶市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市级各类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领域的项目支持。各级相关部门要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项目用地、投融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优化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方法,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研发费用纳入政策范围。对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在上饶市研制生产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突破、首台(套)智能装备创新研发、智能制造方案、软件首版次等新产品,实行保险补偿和市场推广应用奖励。加大对产业互联网、大数据解决方案供应商和综合服务商、数字化转型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数字化转型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完善银企对接机制,加大精准信贷扶持力度,为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技术、业务和应用创新提供贷款服务。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探索开发数据资产等质押贷款业务。引导创投、风投及各种私募基金投资上饶产业互联网产业和重点企业,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四)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氛围
加强对全市党政领导干部和各级公职人员数字经济知识专题培训,全面提高各级党政部门懂数字化、抓数字化、用数字化的数字治理能力,提高驾驭数字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部门间高效联动机制,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强化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合力,放宽数字经济融合性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准入限制,扩大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范围,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简化认证,减少收费,打造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实施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应用培训,不断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实施全民数字教育计划,持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强对上饶数字经济发展政策解读,加大数字经济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举办数字经济项目推介会、先进经验交流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鼓励社会主体举办各类数字经济展会、峰会和论坛,营造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关联稿件
-
《上饶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