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网站无障碍
无障碍阅读
分享到:
致敬父辈|和父辈的“医”路前行
【字体: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为历史坐标,通过“家与国”的视角描写几代父辈的奋斗经历,讲述中国人的血脉相传和精神传承,再现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

在“上乘富饶、生态之都”的上饶,一批批卫生健康工作者追寻父辈的足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责任和担当为建设大美健康上饶无私奉献!

















父亲:包金水,原德兴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女儿:包丽华,工会主席,检验科科长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年龄八十有余,德兴市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与影响下,我也成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现任人民医院院工会主席,检验科科长。

父亲的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年幼时,我是一名学生,也是父亲的心肝宝贝。父亲的爱是严肃而又认真的,时常教导我要勤奋努力,不仅言传,更重身教,我经常看到他为了了解患者病情翻阅各种资料,也会看到他在夜里与家属沟通病情进展,为我树立了一名父亲以及从医者的榜样。长大后,我成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更是一位母亲。体会到父亲的爱是温暖而又体贴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几个月前的全民接种新冠疫苗工作时,我负责本院内的疫苗接种工作,原本一直秉承着老弱群体优先接种观念的我,却在别人口中听到我的老父亲为了不影响我的工作,带着我的母亲在这样闷热的天气下在中医院排了近四个小时的长队,一时间心中委屈、酸楚、内疚涌上心头,我的老父亲,他已经83岁了呀!

再见到父亲时,父亲脸上依旧是那威严的目光,仿佛是怕我因为片刻的温情而耽误了重要工作,而此刻的我心中所有的酸楚与委屈都化作了工作的力量,我想,这就是我的父亲吧,他的严厉与鞭策便是赋予我最大的财富与成长。

















父亲:段盛通,原德兴市中医院院长(行政),1990年先进个人,1994年德兴市先进工作者,2001年评为当代中医名医特医
女儿:曾玉珍,门诊部医生,副主任医师

作为一名医者,学习白求恩精神不只是在我们的教科书里,我很幸运,我的身边就有一名真正的白求恩式大夫,那就是我的父亲—段盛通。

他于1967年6年制本科毕业于江西省中医院,毕业后支援农村9年,在皈大建设了最早的皈大卫生院,1975任职于德兴县卫生局,9年间一边主持医疗行政工作、培训卫生人才,还兼给求医者看病。1984年组建了德兴卫校,1985年带领7人创立了我们现在的德兴市中医院。


仁术济民

不平凡的人生就注定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60年代的缺医少粮少药的年代,在偏僻的穷山村,条件艰苦、举目无亲,年轻的他凭着对祖国医学的热爱,对乡亲们的朴实情感,无论白天黑夜都背着出诊箱。因为交通不便,一走就是几十华里,常常出诊回来,东西还没放下又是接着出发,寒冷、饥饿、困倦不能阻挡他治病救人的决心。有一次因腰椎间盘突出而住院治疗,腰腿疼痛难忍,躺在床上不能活动,对于远到而来的病人躺在牵引床上还忍着病痛为病人施治,群众都说:”他心中只有病人,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筑立中医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卫生事业开始逐步走向轨道,振兴中医也被提上了日程,1985年授命创立德兴市中医院,作为政协常委委员及人大代表,对于从事中医工作的他,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他上下奔走、物色人员、购置设施,当时人员奇缺,条件极差,凭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及过硬的医疗技术,竭尽全力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带领全院职工艰苦创业,在短短几年把诊所式的医院发展成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德兴市中医院。


传承创新

百年来中医药事业在党的支持下生生不息,锐意进取,1990年被评为江西名老中医,2001年评为当代中医名医特医,组建了大量的经方验方,发表大量文章至医学文献,例如:内瘿的治疗、外感热病的烦而不寐等 。他常常指导我们读《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素问》等 ,在医学上,教导我们要师古而不泥古,搏百家之长,在内外妇儿针灸不同领域培养中医人员,所以说我们是何其幸运,踩在老一辈的肩膀上前行。

现在的他已是八旬老人,却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最早一个到中医院诊室,为病人切脉治病,为我们授业解惑—这就是我的父亲,引领中医事业前进,引领我们薪火相传的父辈,我的精神灯塔。
















父亲:程双林,德兴市张村乡笪家庄卫生所所长

儿子:程新发,德兴市张村乡笪家庄卫生所村医


我叫程新发, 我的父亲叫程双林。我和我的父亲都是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并肩一起守护笪家庄的“一方平安”。对于七十年代初的农村来说,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笪家庄村人口一千余人和周边村800多人,两村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我父亲程双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报名到县卫校学习,毕业后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干就是48年。

从小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父亲几乎每天都是在卫生所看诊病人,有时候晚上也要出诊。很少时间陪伴我,我也时常埋怨他。他却总和我说“爸爸已经选择这个,就要干好的。”当时年龄太小不怎么能理解父亲的工作,渐渐我时常听村里人说着对爸爸信赖和赞誉。我心里也不由得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和崇拜,我毕业之后也毫不犹豫的投入医疗工作事业当中,小时候父亲为了责任不能陪伴我长大,我长大后想陪伴父亲一起守护这一方平安。

我时常在想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初心和使命?就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使命在肩,初心在磐。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时刻把病人的健康和需要放在第一位,把工作做实,做细,这就是无数人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我可能也会成为后来人口中的父辈。希望我倒下的时候,也能是一片大海。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每天陪伴孩子长大

但依然希望可以把价值观和生命力传承给他们

致敬我们的父辈

在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

他们在不为人知地方 燃烧过 热爱过

















父亲:余信恭 江西省名中医 广丰区人民医院原中医科主任

儿子:余云忠 上饶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丰丰溪堂中医院院长


小时候,我很羡慕别的孩子,羡慕他们有父母终日的陪伴,而我的父母,一位老中医,一位老药工,一年365天不间断得出诊、捣药......鲜少有时间陪我。

我的父亲从军队卫生员转战中医临床,一干就是50多年。印象里,父亲白天在医院看诊,晚上在家学习,至今家里还保留着1米多高的笔记本,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

长大后,别人很羡慕我,羡慕我出生在医学世家,羡慕我的家庭温馨和睦。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父辈的教导。

父母虽然很忙,但他们时刻身体力行着为人处世的道理,潜移默化得将医学的种子播种在我们心里。至今我还记得,在经济拮据的时候,母亲用中药给我们做各种糕点零食,教会我们乐观、坚强、创新;至今我还记得,当被治愈的患者感激涕零得拿着红包送给父亲时,父亲断然拒收,还不断询问患者的身体情况......

“大医精诚”,这是父亲自小教导我的话语。受父亲的影响,我和二哥选择从医,二哥如今是一名眼科博士后导师,我师承父亲走入了中医的大门,追随父辈做一名中医师。

二十四个寒暑,我从开中医诊所到创办丰溪堂中医院,一路上有汗水也有鲜花,有泪水也有掌声,但“精诚仁爱,传承中医”是我们不变的旋律,而这也恰是我从父辈身上继承来的价值观和使命。无论是社区义诊还是公益抗疫,无论是爱心助考还是爱心义卖,我始终以父辈为楷模,在中医之路上下而求索!

我的父辈,我人生的丰碑!

















(2014年4月,父亲退休后返岗下疫区,教我们区分辨别钉螺)

父亲:汪旭焰,原婺源县血防组长

儿子:贺汪琪,现清华血防门诊负责人


不约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清色棉袍,蹒跚着穿铁路,翻月台,为“我”去买橘子。最后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我的父亲生于1950年,爷爷是烈士,他一出生就没见过自己的父亲,8岁就跟随着大伯生活。

直到1974年,乡政府照顾父亲并推送他去了市卫校读书,并于1976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留校分配。在那个年代,能够留校,是特别难得的机会,可父亲一想到家乡送他去读书时的期望,就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乡,在乡医院一呆就是14年。

1990年,父亲40岁,从乡镇卫生院调入了血防站,开始了血防工作,那年我9岁。我与血防工作结缘,也正是源于父亲一次次离家的背影。依稀记得,每逢查螺之际,母亲都会给他准备一大罐的梅干菜,而父亲也习惯性的卷起他的被褥,捆绑在他那辆我们省产的飞鱼牌破自行车上,由于我们家境不好,买不起永久和凤凰。每每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总在想,他是要去哪,去做什么,以至于从那一刻起,在我幼小的心里开始有了想学父亲一样专业的想法。后来,我经历了,才知道,父亲是要用至少一周的时间去走遍疫区的所有沟沟渠渠,吃住在老乡家,也才明白打包去的被褥是用来在老乡家打地铺用的,不经者,不知其难...

随着疫区疫情稳定,人员撤并,渐渐的,这个监测站就剩下了父亲一个人留守。待我归来时,已是青年。2003年初,医专毕业的我,带着儿时的好奇与喜悦,第一次踏入了父亲工作的地方。记得正逢非典,父亲连夜调往了一线,我留守,没来得及相聚,却又是看着他打包被褥离开。直到2012年,父亲头发花白,卸甲归田。我们在一起工作了9年,在这九年里,父亲带着我下田间钻地头。我们生活上没有太多言语,却在工作上相辅相成,努力践行着“血防人”的使命与责任。

有个老师曾给予我们父子俩一段评述:“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是认真,是坚定,而两代人只做一件事,是传承,是信念,更是坚守”。

回顾时间长卷,在父辈与子辈之间,大都有着不同的经历,而对于我,父亲的一个背影,让我奔赴了和他一样的道路,生活,工作,当然,我相信,这不仅仅只是一个背影,有的是父母给予了你精神的传承与信念...

















父亲:杨林恩,余干县疾控中心退休干部

女儿:杨芳,余干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生


回首往昔,在清浅岁月中,父亲总是起着永不磨灭的作用。我唯记得,父亲那双高大的肩膀。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挺拔而深沉。或许是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亲这个角色被自然认定为沉默寡言、默默付出的存在,而真实的生活似乎也是这样,父亲是那个拼命工作保你衣食无忧的人。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在余干县防疫站工作,那时我家住在离县城几公里的一个村庄里,父亲需要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单位与家之间,早出晚归、风雨无阻的。村里的人生个小病需要打个针,都喜欢找父亲帮忙,经常下班后都有人在家里等着父亲打针,父亲从无怨言,总是很热心的帮助别人。父亲工作很忙,但他从没有忽略对我的教育问题,只要有空就会辅导我学习,所幸我从小学习成绩不错,初中毕业时,父亲就让我报考了卫校,可能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也没有反对,就这样我也走上了学医这条路,现在是县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儿童保健医生。

父亲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现在也已经在医院工作多年,每次在工作方面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父亲总能及时引导我,他就是我生活中工作中的一盏明灯。

如今父亲已从他工作几十年的岗位光荣退休,我希望他今后的晚年生活能过得健康快乐,而我将继续以满腔的热情在儿保工作岗位上奋斗,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上饶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3611000001

赣公网安备 36110202000153号   ICP备案号:赣ICP备05005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