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网站无障碍
无障碍阅读
分享到:
上饶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 展 规 划
【字体:   

上饶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




   

“十四五”时期是我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迈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文化和旅游作为本市铸魂赋能的软实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恰逢加快发展跨越赶超的良好时机。上饶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大美上饶的奋斗目标。为贯彻落实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定位,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速发展全域旅游,根据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江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取得成绩

一、旅游发展领跑全省

“十三五”期间,上饶旅游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旅游接待突破2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增速排名全省第一,成为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全域旅游快速推进。新增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景区18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拥有4A级景区”的目标,成功创建全国第三个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全国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婺源在荣获全国一一个以全县域命名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荣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乡村旅游领先发展。在全省率先启动美丽集镇建设,新建秀美乡村点超1万个,婺源、横峰等地建设成效江西第一等、全国有影响。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建设日臻成熟。成功创建295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点总数排名全省第一。全市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1家,以旅游扶贫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助力126个贫困村成功脱贫,创新举措在全省乡村旅游领域具有引领地位,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具有示范意义。

——基础建设全面提速。九景衢铁路、上万高速、上广和上铅快速通道建成使用,修建了30余条、总里程达1300公里旅游公路,通景区旅游公路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中心城区绿道建设145公里,为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建设完成7条旅游索道,总数排名全省第一。建成景区停车场113个,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建成632座旅游厕所,获评“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婺源篁岭景区公厕”获全国旅游厕所设计大赛一等奖。

——市场营销拓展有力。按照“巩固长三角、拓展大湾区、盯住京津冀、营销海内外”的旅游营销思路,线上线下融合,积极制造营销话题,在央视、高铁、航空线、新媒体上广泛宣传,“可爱的中国”大型活动持续推广,积极拓展客源地市场,知名度节节攀升。

二、文化发展成绩显著

“十三五”期间,上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推进、持续发展、成绩显著。

——艺术创作精品硕果累累。电影《信仰者》、电视剧《可爱的中国》获评“五个一工程”奖。舞台艺术作品产能提高,原创民族音乐剧——《云上凤凰》在第三届江西省少数民族艺术节成功演出,是江西省首部自创大型音乐剧。《为了可爱的中国》《那杆》《斧头将军》《方志敏》等剧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汇演,取得成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等公共文化场馆62个,其中图书馆13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21美术馆12非遗展示馆3个;在乡(镇、街道)建设了210个以“三室一厅”(图书室、教育培训室、管理和辅助用室、多功能活动厅)为标准的综合性文化站;建成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2672个,在2180个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形成了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纵向延伸到县、乡,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构建了以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 “公共文化服务圈”。

——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送戏下乡1.2万场次、送书下乡90万册送电影下乡36823场,指导各地开展自办文体活动2.1万场,特别是横峰县农民自办的《老区人民幸福年》节目登上了2019央视春晚江西特别节目。在江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群众歌咏比赛中,我市分别荣获独唱一等奖、合唱二等奖、小组唱三等奖的成绩。

——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显著成功获批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累计10省级非遗项目10、累计67总数居全省第一方阵。新增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3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1个省级非遗传承人。上饶师范学院被评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婺源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夏布制作工艺、广丰木雕、玉山罗纹砚制作技艺、婺源徽墨制作技艺、广信剪纸、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入选第一批江西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达220家,实现营业收入达330.77亿元,增速居全省第四位。

三、文旅融合初显成效

“十三五”期间,上饶文化和旅游部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强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完成机构改革。成立了市县两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通过职能、队伍、资源整合,实现机构、工作、人心融合,做到全局一盘棋。

——推动机制创新2018年,在全省首创旅游诚信退赔机制,成立“上饶市旅游诚信退赔中心”,设立旅游诚信退赔专项资金,实现“一个退赔中心管到底、一部实施细则定规矩、一批维权渠道应诉求、一笔专项资金先赔付、一支执法队伍解难题”。

——推行市场融合。推动“航空+旅游”“高铁+旅游”深度融合,与南昌铁路旅游公司、成都铁路局开展“百列高铁进上饶”活动,与西安、成都等通航城市合作开展“百架航班进上饶”活动,市场半径不断扩大积极推动“江西人游江西、当地人游当地、周边人游周边”周边市场持续做热。

——推行业态融合。实施“旅游+”+旅游”战略促进“文化+旅游”融合,推进非遗进景区,实现全市所有4A级以上景区均有非遗项目入驻,打造了《梦里老家》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等实景演艺2020年创建了3家江西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研学+旅游”融合,婺源熹园被评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江西省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促进“体育+旅游”融合,成功举办了上饶城市马拉松、三清山空中越野赛、中式台球世界锦标赛等100多项体育赛事活动;促进“工业+旅游”融合,20204家企业成功创建江西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第二节 存在不足

一、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凸显

主要体现在“八强八弱”:一是“山强水弱”。上饶3A以上景区有54个,其中山岳型景区就有26个,占据了“半壁江山”。水域旅游虽坐拥浩渺鄱湖、百里信江,但开发力度不够,缺乏有分量的拳头产品。二是“景强城弱”。在中心城区布局了望仙谷、时光PARK、云谷田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但是整个城市的旅游氛围不够浓厚,远不如三清山、婺源等景区的知名度高三是“点强面弱”。2021年接待游客数量来看,三清山过闸机的游客是223万、葛仙山205万、梦里老家172万、龟峰147万、篁岭103万、望仙谷100万,6个景区的游客数量占全市总量的60%,而其他景区接待游客仅有几千人甚至几百人,有的甚至是惨淡经营。四是“东强西弱”。与东部的县市区相比,西部的滨湖三县旅游产业比较薄弱,优质旅游资源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五是“夏强冬弱”。上饶的夏季旅游产品,有漂流、避暑等等,比较丰富,但温泉游、冰雪游等冬季旅游产品较少,距离“四季皆可游”有较大差距。六是“日强夜弱”。目前,除了葛仙村的夜景灯光秀、婺源的梦里老家实景演出之外,全市普遍缺乏夜游看点,游客逗留上饶的时间明显偏短。七是“游强购弱”。当前,上饶的文创产业发展不足,旅游商品开发不够,存在“游得多、购得少”的问题,旅游消费还不尽如人意。八是“建强管弱”。重品牌创建,轻运营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创新理念,强化举措,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文化事业高品质发展相对滞后

上饶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与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仍有差距,展示上饶城市形象的大型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和城市文化地标建筑(项目)相对缺乏;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现代化文化精神服务产品的创新力不足;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和区域之间配置存在不均衡,远郊农村仍然是公共服务资源的洼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较单一,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文化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不足

上饶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有较大提升,但相对于旅游业来说总量相对较小;发展前景好、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龙头带动能力有限;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地挖掘利用,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突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不足

四、文旅融合业态创新缺少支点

上饶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稻作文化、徽派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等十余种文化,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品、创新业态不多,创意因素、科技元素在旅游融合中的应用较少,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不充分;文化资源、艺术表演等转化为文化与旅游产品的创意有限;景区、度假区的文化和内涵提炼、融合有待深化。

第三节 形势研判

一、国际国内发展趋势预判

——放眼全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全球投资贸易、科技创新、金融货币以及多元治理体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影响持续深远,文化和旅游产业亟待复苏。

——纵观国内,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值应对大变局、抢抓新机遇的关键期。文化和旅游复苏发展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激活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同时疫后复苏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由重视产品建设和渠道拓展向注重内容表达和模式创新转变,需求从单一的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康养研学转变,智慧旅游、线上游览成为趋势

二、区域竞合发展态势利好

——区域层面,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等重大战略叠加,将有力助推上饶市的区域竞争力提升,同时增强了上饶市与周边的合作能力。

——省域层面,近年来,江西重点打造大南昌都市圈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以南昌为中心,包括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宜春、新余、抚州等设区市,均有契机借力都市圈迎来新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省会南昌做强产生的虹吸力量,赣深高铁开通助推赣州作为江西第二大中心城市发展,具有沿江优势、开放门户的九江文旅发力显著等等,均倒逼上饶文旅产业必须紧抓机遇、创新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市域层面,上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全域、全面、创新、融合发展压力较大,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事业形成合力,主客共享的发展路径存在挑战。上饶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要抢抓机遇,努力在区域竞争中“走前列、争一流”,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大美上饶”贡献力量。

三、上文旅发展优势明显

“十四五”期间,上饶文化和旅游发展拥有诸多有利条件。

——区位条件相当优越。上饶地处浙皖闽赣四省交界的中心,东接长三角经济区,南接粤港澳大湾区,西接大南昌都市圈,北接黄山著名旅游地,是江西东大门。上饶是由鹰潭龙虎山、景德镇瓷都、安徽黄山、浙江千岛湖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围合成的全球顶级旅游资源聚集地,拥有鄱阳湖、婺源、三清山、铅山武夷山、龟峰等高品质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聚集度高,构建文化和旅游区域中心新格局空间巨大,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前景广阔。

——交通优势特别突出。上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沪昆高铁、京福高铁、九景衢铁路建成开通,杭南长、合福两条高铁在上饶“十字交汇”,是全国首座骑跨式高铁枢纽站;境内已经建成的高速公路有7条,320206等国道共同构成了上饶境内横贯东西、畅达南北的公路骨架,早已实现“县县通高速”。三清山机场通达城市16个;上饶“无水港”东联浙江至宁波港、南下福建至宁德港建成运行,形成了“东进西联、南融北接、通江达海”的“陆空海”立体大交通网络,为上饶发展“快进慢游”组网、观光康养转型、文化生态叠彩、文旅产品新框架和新业态构建提供了强力支撑。

——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市拥有1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铅山武夷山,2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龟峰,1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三清山、龟峰、婺源江湾等35A级景区和334A级景区。上饶文化积淀丰厚,种类较多,以饶州文化、信州文化、徽州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特色明显,拥有万年稻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2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世界级、国家级文化旅游品牌这些都为建设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实基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视察江西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上饶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按照“融入长三角、中部走前列”的总体要求,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有效扩大国内外市场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把握和适应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态势,构建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进步、文化和旅游产业优质高效发展,为将上饶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上饶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的作用,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坚持为民惠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瞄准国际国内双循环、注重国内大循环的市场需求,营造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环境,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满足人民对文化和旅游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融合发展。强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优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旅游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推动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不断激发新动能、开拓新空间。

——坚持创新引领。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现代化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等规律,在保持上饶文旅传统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体制、模式、业态、产品创新,使文化和旅游发展全面提质升级,并在促进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独特功能作用。

第三节 发展定位

——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三清山、龟峰、铅山武夷山世界遗产和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等文旅资源优势,联动统筹全市“山水城村”优质资源,唱响“山”的强音,舞活“水”的神韵,释放“城”的潜能,彰显“村”的魅力,强力推进世界级文化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际著名旅居乡村和体验地、全国重要文化旅游名城和康养旅游胜地的建设,全面打响上饶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快速提升美誉度、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让上饶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享誉国内外、走向全世界。

——当代可爱的中国样板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引领经济社会各相关事业产业发展,将全市打造成为当代“可爱的中国”样板,充分彰显“美丽中国”和“江西风景独好”的上饶魅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目标

2025年,全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铸魂赋能和旅游强市惠民的作用全面凸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重要支撑,上饶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

——优秀文化引领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作用有效显现,红色基因更好传承与弘扬,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红色文化、饶州文化、信州文化、徽州文化等上饶优秀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文化标识更加鲜明。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推出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力作。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明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传承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实现系统性保护,文物保护全面加强,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走在全省前列。

——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明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力显著增强,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强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扩大,更多文化精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文化消费更加旺盛。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旅游业贡献度明显提高。旅游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供给能力显著扩大,旅游接待人数稳步增长,旅游综合收入不断增加,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度不断提高。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的建设卓有成效。旅游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文旅现代化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建立较为完善的支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法规、标准、政策、安全、监管等制度体系,文化和旅游治理效能明显提高。

1  上饶市“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20

实际值

2025

目标值

属性

1

规上文化及相关企业

220

400

预期值

2

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

330.77亿元

500亿元

预期值

3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125.3亿元

220亿元

预期值

4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

4.73%

6%

预期值

5

旅游接待人次

2.1亿

2.8亿

预期值

6

旅游综合收入

2194.5亿元

3000亿元

预期值

7

国家5A级景区

3

4

预期值

8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

2

预期值

二、远景展望

展望2035年,上饶市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艺术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弘扬与创新,文化符号与文化旅游品牌世界知名;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影响日益增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上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第三章 发展布局

依据上饶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以推进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为重点,综合考虑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特征全面构建上饶旅游发展“一核引领、三极鼎立、五带联动”的空间布局。

一、一核引领

以信州区、广丰区、广信区组合而成的上饶市中心城区为依托,构建全市旅游发展核心。按照旅游中转地、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三地统筹建设”的战略思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社会资源优势,融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大局,以构建浙皖闽赣四省边际文旅集散中心为目标,强力推进大型旅游圈文旅总部经济区建设,加大国际旅游品牌引进力度,增强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动能;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旅游集散经济、旅游会展经济、旅游文创产品研发、城市休闲文旅、城市夜游经济、医疗康养旅游等业态;强化对全市各县(市)和四省边际的旅游辐射和带动功能,使上饶中心城区成为引领全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和浙皖闽赣区域文旅集聚中心。

二、三极鼎立

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为代表的山岳旅游、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为代表的水域旅游,呈三极鼎立之势,强力支撑上饶建设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清山世界级山岳型旅游区。以三清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主体,整合玉山县怀玉山和德兴市大茅山旅游资源,建设国际文化旅游综合体,创新管理体制,发展新型业态,开发尖端旅游产品,优化国际推广线路,努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

——婺源国际一流乡村旅游度假区。以婺源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为基础,加速推进全域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以发展全域全季国际旅居为重点,擦亮中国最美乡村品牌,真正建成国际一流水准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旅游区。依托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紧抓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契机,聚焦“白鹤王国·候鸟天堂”品牌,打造“鄱阳湖最美岸线”,开发湿地高端生态旅游产品,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观鸟旅游胜地和湿地科考基地。

三、五带联动

在一核三极之余,上饶还有周边和间隙分布的众多旅游资源,以主题统领、连点串线、拓线成带的方法,构建五条主题旅游带,并与一核三极密切关联、有机互动,成为全域旅游发展构建的重要支撑体系。

——环中心城区休闲游憩带。以信州区、广丰区、广信区、铅山县为依托,着力打造灵山、铜钹山、铅山武夷山、十里槠溪、水南历史文化街区、星月湖、信江湾音乐谷、望仙谷、白眉茶谷,云谷田园、葛仙村、河口古镇、石塘古镇等城郊旅游精品,形成环城休闲游憩带,构建环城高效旅游经济圈。

——“可爱的中国”红色旅游带。以横峰葛源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德兴绕二镇红十军团驻地旧址、弋阳方志敏纪念馆和方志敏干部学院、弋阳漆工镇方志敏故居等为重点,紧密融合乡村振兴工程,加快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弘扬方志敏精神,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构建“可爱的中国”红色旅游带。

——鄱阳湖滨湖生态旅游带。以鄱阳湖东岸为纽带,串联鄱阳、余干、万年三县沿湖区域,紧密结合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科学利用沿湖湿地生态和渔俗文化资源,着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加快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建滨湖生态旅游带。

——信江沿线风情旅游带。以信江为纽带,串联玉山县、广丰区、信州区、广信区、铅山县、弋阳县、余干县沿江区域,实行一江多节点、连点组成带的布局,着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建凸显水美、岸美、人美、风物美的饶信风情文化旅游带。

——省际边界高速沿线风情旅游带。以宁上、沪昆、杭长、德上等高速公路为纽带,充分发挥玉山、德兴、婺源、广丰、广信、铅山等省际边界县区的地缘优势,加强与浙皖闽边际地域融合,在上饶市域打造旅游主题高速公路服务区,在省际跨界地区联合建设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发展省际边界风情体验旅游,吸引省内外旅游客源。

第四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铸魂赋能构筑文化发展高地

建设红色基因传承新高地

挖掘、整理、展示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讲好上饶红色故事,打响“可爱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文化品牌,把红色基因传承工作贯穿到上饶市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人工作生活和国防研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红色基因传承高地。


专栏1: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

1.开展红色文化研究。依托上饶师范学院、市委党校、方志敏干部学院,成立上饶“红色基因”研究机构,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全面加强对方志敏精神、《可爱的中国》著作、闽浙赣苏区、上饶集中营斗争等的研究,深入研究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相关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丰富“可爱中国”文化内涵。

2.强化红色文化品牌推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积极推介“可爱中国”红色文化品牌;实施红色文化经典出版工程,推出一批红色文艺精品,讲好上饶红色故事,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可爱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品牌,打响城市文化名片,提高市民认知度、社会认可度。

3.加强红色遗产示范基地建设和遗址保护。打造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级、省级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示范基地,打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建设德兴重溪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园和怀玉山清贫园,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拓展区建设、广信区稠川信江特委布展开放、广信区红军街旧址群还原布展;加快开展广丰区闽北分区对外贸易处旧址,德兴市广财山红军挺进师出征誓师大会旧址群、绕二重溪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梧风洞红军三百烈士纪念地和红七军团整编会议旧址等维修工程。

推动文艺创作精品大繁荣

推进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重点抓好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展示“可爱中国”崭新面貌的现实题材及富含饶信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加强对弋阳腔、婺源徽剧、赣剧饶河、信河乱弹腔、赣东采茶戏等艺术精品创作的扶持力度,孵化出一批具有地方影响力、时代号召力的经典剧作。继续办好诵读《可爱的中国》等大型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吸引更多艺术创造者和爱好者参与。平衡发展各艺术门类,兼顾舞台艺术与美术创作、新创作品与复排作品、大型作品与小型作品,促进共同繁荣。

大力推动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传承传播,发挥重大艺术作品活动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优秀艺术作品展演支持力度,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多渠道展演。提升重大文化节会的办会水平,办好弋阳腔展演、婺源徽剧汇演等文化艺术活动,积极举办具有全国影响乃至国际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多平台展示推广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开展艺术赏析、艺术普及,扩大观众覆盖面。依托市属和县(市、区)文化艺术表演团体,深入景区、公园、乡村、休闲街区等地持续开展“非遗进景区”“文化进万家”“三下乡”等各类惠民演出活动,开拓创新文化宣传阵地,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

提高文化艺术团体发展能力,持续深化上饶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支持、规范、引领,加快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高质量发展。

专栏2:文化艺术繁荣工程

1.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逐步丰富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军事题材等艺术创作,进一步提升以弋阳腔、徽剧、乱弹腔等为核心的艺术精品创作力度,着力创作大型文化艺术精品,全力冲刺“五个一”工程奖

2.文艺院团建设提升工程。持续深化上饶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考核机制。采取“一团一策”,推进我市“一县一团”建设。完善市级优秀文艺院团评选机制、文艺评论工作体系,促进现有的优秀文艺院团进入省级阵列。

3.艺术传播推广平台建设工程。积极参与美术馆、剧场等演艺联盟,搭建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平台。

开启文物保护利用新局面

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完善常态化文物登记制度,申报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评选一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开展全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调研工作,实施革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革命文物宣传传播工程。加强革命文物资源调查管理和保护利用,建设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科学化、数字化、规范化管理,支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接入省文物保护安全在线监管系统。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完善文物保护“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工作。

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修缮工程、安全防护工程、预防性保护工程,谋划建设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强城乡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做好城市建设项目涉及文物保护、基本建设文物调查勘探和发掘,开展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工作,强化不可移动文物“两线”管控。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完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注重文物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积极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展示馆发展壮大,开展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登记建档,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坚守文物安全底线,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常态化开展文物保护记录档案编制工作。

专栏3: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1.“万里茶道”遗迹遗存保护工程。梳理、保护和完善铅山河口明清古街、徽饶古道(浙源段)等“万里茶道”遗迹遗存,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源。

2.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加强对50年以上的老旧建筑保护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登记保护工作,修缮一批名人古墓,结合周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推动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和实施,推进市本级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和各文博单位三防项目建设全面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度,积极实施“文物走出去工程”,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物交流与合作。创新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推出一批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和特色宣教活动。加强红色标语研究、保护与展示利用,积极创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

3.文物安全防范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市县两级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完善覆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等级博物馆的安防、消防、防雷、违规建设监控、巡检等五大功能系统,强化智慧消防建设,推动消防设施物联网升级改造;省级以上具有火灾危险性的文物保护单位、国有博物馆建立微型消防站,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防”设施明显完善。

打造非遗保护传承新样板

在全市建立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保护传承体系。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加大对传承人支持力度。加大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力度,扎实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及收徒传艺、技艺培训工作。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工作,推进市县两级非遗馆、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和传承工作室等建设,打造非遗传承“上饶样本”。开展“非遗社区”工作,支持在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建设非遗馆、传承所(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小镇,让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发展成果。支持非遗助推乡村振兴,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鼓励和支持传承人灵活采用师徒传承、教学传承、研修研习等方式扩大传承,加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和展演活动。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模式,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实施“非遗+数字”保护工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创新“非遗+旅游”,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活动,大力发展非遗研学,积极联动打造能够吸引新生代消费者的文创产品。

专栏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

1.非遗记录工程。进一步加强非遗理论研究,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对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真实、系统记录,全面反映非遗相关内容和表现形式、流变过程、核心技艺和传承实践情况,加强对记录成果的传播和利用。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以数字化手段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元化内容建设,分类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馆。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基地建设工程。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社区合作,推动非遗馆、传承所(点)、非遗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工坊等建设,积极建设市级非遗培训基地。将水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节点区。

3.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化工程。提升上饶市非遗数字化水平,构建市、县两级非遗数据库,分类、分项、分区域、分等级的方式,建成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涵盖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基地(传习所)、项目资金等资料市、县两级非遗数据库,提供数据检索、保护、管理、研究等功能。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加强对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传统工艺的振兴,实施上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主题研学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大婺源傩舞、弋阳腔、婺源徽剧、婺源三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力度,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加强非遗小镇的打造和建设。

第二节  守正创新建设文化产业强市

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升级

重点发展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设备生产等四大传统核心文化产业,夯实传统文化产业根基。围绕雕刻、砚台、徽墨、纸伞、脱胎漆器、造纸、剪纸、夏布等工艺品及书画、古玩等艺术品的创作、研发、生产和交易,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工艺美术经典品牌,开发一批具有上饶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鼓励中心城区、重点景区适度发展实景演艺、沉浸式娱乐、5G剧院等多维文化演艺产品,进一步推进婺源梦里老家等旅游演艺产品和葛仙山灯光秀转型升级

助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重点做强两大新兴文化产业:一是数字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江西省数字经济示范区”“江西省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优势,准确预判发展风口,深耕数字文创产业赛道,依托江西贪玩、巨网科技、江西元聚、立景科技、软通动力等知名数字文化企业,大力发展互联网游戏、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络文学、数字文化设备、数字内容审核、数字影视等六大主导产业,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增强全市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上饶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全国知名大数据科创城、全国数字创意产业示范基地。二是会展产业。举办和引进系列会展活动,创新打造文化会展平台办好、办实上饶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提升规模和档次积极组织全市优秀文化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厦门文博会、东盟文博会、三亚文博会等活动,推进上饶会展业向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积极申办知名国际会展活动;创新打造文化会展平台争取更多知名会展项目落户上饶,提升上饶名气。

加强区域城乡协调与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县之间、城乡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鼓励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格局。积极推动与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园(区)结对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合作,辐射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区域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与港澳台、亚太地区之间的文化国际(或跨区域)交流,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开拓海外文化市场。积极探索建立国际间文化产业政策沟通和对话机制,支持企业参加重点国际文化产业展会。

专栏5文旅建设重点工程

1.市场主体培育工程。设立文旅产业基金,实施基金招商。搭建文旅产业招商平台,出台优惠政策举措,举办文旅招商活动,主动对接央企、民企,引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带动性的文旅企业。支持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支持市文旅集团、翼天文旅、鑫邦文旅、水墨上河等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利用五年时间培育规上文企业200家。

2.上饶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大力实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动漫游戏、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络文学、数字文化设备、数字内容审核、数字影视等数字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度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3.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建立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库,重点加快城东文旅综合体、十里楮溪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上饶星月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信江生态走廊二期、水南历史文化街区、婺源朱子老城等一批文旅重点项目建设。高标准谋划、建设港首国际旅游度假区、大江湾区、大月亮湾区、鄱阳五湖连通、葛仙山二期、望仙谷二期、云谷田园二期、灵山白鹤旅游度假村、广丰大唐时光文旅综合体等一批文旅项目。

4.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加快推进“互联网+文化旅游”,加快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产品,重点发展云旅游、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加快推出优质数字创意内容产品,打造一批网红打卡新地标。鼓励开展在线旅游节庆、消费活动、赛事和展会,推出一批沉浸式体验的云上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2025年,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创建1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10家左右文化和科技融合科技型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

第三节  极核引领打造世界级旅游地

世界一流山岳旅游目的地

进一步发挥三清山世界遗产的龙头引领作用,实施“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发展策略,实现山上山下联动发展,谋划山下的大文旅产业发展,加速三清山港首高标准开发建设,推进金沙国家旅游度假区升级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世界一流山岳旅游目的地体系。高水平推进铅山武夷山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打造具有国际辨识度、世界影响力的国家公园,与福建武夷山景区连接形成“大武夷旅游圈”。全面推进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创新开发多元化的山地旅游产品,构建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推动篁岭、灵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龟峰、葛仙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五府山、铜钹山、大鄣山、怀玉山等景区发展,着力展现山川秀美的独特神韵。

国际著名乡村旅居度假目的地

进一步推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国际旅居度假目的地,打造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符号和样板”。进一步丰富葛仙村、望仙谷、云谷田园旅游景区内涵。坚持乡村旅游与未来乡村生活相适应、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发展新型乡村旅居业,探索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形成具有上饶特色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主题型旅游村落,完善“景区+村庄”“民宿+村庄”和农文旅综合体等建设模式。培育“乡村旅游带头人”,鼓励农民以土地、房屋等入股乡村旅游企业,发展农家特色小吃、传统手工制作等乡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地、旅游富民的典型村。持续举办上饶乡村旅游文化节,打造全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推动众多具有上饶特色、乡土风情、现代气息的秀美乡村串点成线、串珠成链,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标杆。

专栏6: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工程

1.推进全域乡村旅游建设工程。促进乡村旅游点品牌升级,加快篁岭创5A和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推进婺源创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继续推动4A以上乡村旅游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创建。加快推进白眉茶谷、华龙谷、婺源县古蜀地旅游开发项目、江岭一阆山旅游综合体、占门文旅综合体、余干田园鄱阳湖旅游综合体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2.推动“景-镇、景-村”建设工程。高标准开展“景-镇、景-村”建设工程,推动全域秀美集镇、秀美乡村创建。围绕“一个入口形象、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张景区导览图、一套旅游标识标牌系统、一批停车场、一批旅游厕所、一个核心景区、一条游览线路、一个乡村文化记忆馆和一批旅游业态”等十个一标准,健全景区和村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与功能,标准化推进、样本化打造。加强景区、村庄建设与“美丽公路”“美丽河道”“优美庭院”等联动建设,同步推进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河流洁化、庭院美化等工作,打造一批有产业、有项目、有颜值的全域秀美村庄。

国际知名水域旅游目的地

依托鄱阳、余干、万年等环鄱阳湖县,联合南昌、九江市等环鄱阳湖县,以观鸟游、花海游、湿地游为重点,创新发展滨湖度假、田园度假、游轮度假,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世界鸟类博物馆、观鸟平台和科考营地,高质量办好鄱阳湖国际观鸟。加快建设环鄱阳湖旅游公路,形成滨湖生态廊道,展示生态之美、湖光之美、水乡之美,打造世界级滨湖旅游线路。积极探索内河游轮旅游,打造水上旅游休闲特色品牌。开发观光、游憩、漂流、休闲度假等水域旅游产品,加强水陆联动。

专栏7:滨湖旅游特色工程

1.大力发展亲水旅游。依托鄱阳湖水域资源优势,推出“环鄱阳湖生态游”线路,贯通环鄱阳湖旅游公路,合理布局观鸟游、花海游、湿地游等业态,打造最美鄱阳湖生态旅游目的地。

2.探索发展内河游轮旅游开发皮划艇、帆板、摩托艇等水上运动旅游产品,创建国家级水上运动基地,打造水上旅游休闲特色品牌。     

3.着力建设滨水型景区大力推进鄱阳县“五湖连通”鄱阳灯光水秀城等项目建设;推进余干县忠义文化园、康山大堤百里风光带建设,打造集生态旅游、美食文化、湖景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中白鹤之乡;凸显万年珍珠文化,唱响优质淡水珍珠之乡品牌。

国家旅游休闲城市

以国际化眼光、世界级标准规划城市发展、推进城市更新、强化城市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配套设施。以“城市会客厅”建设为引领,加快上饶主城区都市休闲中心建设,增强城市休闲游憩和社交服务功能。推进逸林、希尔顿、格兰云天、上饶国际大酒店等提质升级或投入运营,引进5-8家国际酒店品牌,发展都市经济,推动景城融合。以上饶城市为中心,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点,扩大旅游休闲消费市场、优化旅游休闲产品、完善旅游休闲服务,围绕“购物、饮食、休闲、会展、夜游”等消费全面导入“打卡型”品牌资源,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突出旅游休闲功能,完善旅游休闲产业,促进旅游休闲环境和谐,形成满足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旅游休闲需求的休闲消费结构,打造为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休闲旅游城市。合理布局一批城市“口袋”公园、“邮票”绿地,完善城市设计,做美城轮廓线,全面塑造城市风貌。积极吸引音乐、影视、演艺、艺术设计、电竞等产业落户上饶,提升上饶都市时尚吸引力。加强旅游休闲与大健康、生物医药、光伏光学、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融合,建设数字经济与健康休闲融合的特色消费中心。

专栏8城市旅游品质提升工程

1.城市旅游品牌提升行动。2025年,力争创建2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培育5处省级特色文化街区;中心城区创建2以上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推出5条以上城市精品游览线路;力争星级酒店实现县全覆盖。

2.城市休闲度假设施提升行动。建设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夜景夜生活城市景观带和以食宿购娱为主要特色的大型文商旅城市综合体,形成丰富多彩的系列城市旅游产品。

3.城市夜游经济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云碧峰国家森林公园、信江夜游、十里槠溪等夜游产品;依托浙赣铁路旧址改造项目,建设上饶美食夜市。结合实际,打造一批夜游项目,以炫彩灯光、演艺、网红场景、经典美食、文商旅体系列活动等,提升夜间消费。

“可爱中国”红色旅游圣地

以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可爱的中国”、“模范苏区”历史文化价值,不断扩大和提升上饶红色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支持和推动怀玉山、葛源等景区转型升级,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打造以上饶集中营、葛源景区、方志敏纪念馆等为主的“信州-铅山-横峰-弋阳”红色精品线路,建设一批“红色名镇”“红色名村”。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融合,实现红色旅游“体验化、生活化、产业化”;建设红色旅游小镇、红色旅游街区、红色旅游产业园等;推动红色文化研学旅行项目纳入教育体系,建设全国红色旅游新高地。讲好上饶红色故事,打造“可爱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多元化的红色体验线路,打造可爱中国红。

专栏9: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工程

1.“可爱的中国”红色教育旅游目的地建设工程。依托丰富的革命遗址,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上饶段拓展区)建设,重点推进方志敏纪念馆、红十军文化公园、漆工镇方志敏故居红色旅游小镇、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怀玉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溪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园等项目建设,推出“可爱的中国”红色主题游等活动,打造特色鲜明的“可爱中国”红色教育旅游目的地。

2.创建中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可爱的中国”等红色资源为主题,建设红色旅游精品区,积极发展红色研学旅游,努力创建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品牌。

3.提升红色旅游服务水平。以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为重点,发挥其带动作用,强化红色旅游景区导览、讲解等配套服务,整体提升全市红色旅游服务水平。

国家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地

加快上饶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中医药康养、温泉疗养、医疗美容、旅居养老、干细胞再生医疗、基因测序、药食同源养生等旅游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的健康医疗排头兵企业,先行先试、跨界融合发展。建设干细胞再生医学“产、学、研、医、养、美”六位一体的综合发展平台、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干细胞再生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以三清山、婺源、龟峰、灵山和铜钹山等景区为基础,逐步形成“治疗+旅游”“养生+旅游”“美容+旅游”等综合发展模式。促进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与普惠民生的良性互动,健全以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为重点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真正建成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专栏10:康养旅游建设工程

1.康养休闲度假产品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婺芝源凤凰如意谷康养园、港首国际旅游度假区、三清山三亩康养基地、凤凰湖康养文旅综合体、龙头山田园康养综合体、祖氏百草药博园养生旅游、绕二温泉康养特色小镇、武夷山文旅康养度假小镇、怀玉山康养小镇、东方博士园(玉山)康养小镇、夏阳药植园景区、龟峰休疗中心、莲花山康养小镇、余干县大明花海景区、五府山、龙溪颐养雅园等项目建设。

2.中医药医疗旅游建设工程。依托上饶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打造健康医疗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产、学、研、医、养、美”为一体的医疗旅游产业体系。推动婺源县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德兴祖氏百草药博园养生旅游、上饶国际干细胞再生医学产学研基地(细胞谷景区)、德兴市大茅山梧风洞景区、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培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创新建设江西省中医药康养旅游新高地。

全国有影响的体育旅游热门地

充分利用上饶交通区位和旅游产业优势,进一步深化实施“体育+旅游”发展举措,加大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加强区域性体育赛事、节庆、节事活动的发展,促进体育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大力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等体育赛事和旅游活动,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继续办好上饶马拉松婺源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玉山斯诺克台球赛、中式台球世锦赛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鄱阳湖龙舟赛德兴国际铁人三项等知名赛事活动。助力玉山打造成“台球之乡”,扩大台球运动影响力和市场参与度。继续支持婺源珍珠山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提升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创建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到202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每千人2.16人。

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旅游示范区

依托现代工业园区、大型矿山、工厂等工业资源和工矿遗址、老厂房等工业遗产,深入挖掘工业文化价值内涵,重点开发铜矿、冶炼、医药、黄金、汽车、光伏、茶等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产品。加强工业旅游与传统旅游及研学、科普、商贸等业态的融合,创新工业旅游新业态,推动工业旅游消费业态的衍生,探索工业和旅游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专栏11: 工业旅游建设工程

1.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依托上饶的特色工业,大力推进晶科能源、上饶(国际)细胞谷产业园、德兴矿山工业旅游小镇、横峰铺矿火车小镇、德贤珠宝产业园、万年青水泥厂、万年华服产业园等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1-2家国家级、5-8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2.提升工业旅游品质。依托上饶1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设计园区工业旅游产品线路,打造差异化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以A级景区标准提升工业园区环境,建设工业旅游服务中心,提升工业旅游服务品质。

第四节  做强主体激发产业发展动能

做大做强文旅企业主体

一是做强大型文化和旅游企业,培育本土龙头企业。理顺市文旅集团与灵山、龟峰、三清山等景区法人治理体制。支持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争取2022年通过首次公开募股申请。支持市文旅集团、翼天文旅、鑫邦文旅、水墨上河、九牛、婺源旅游股份等文旅企业发展,培育本土文旅企业龙头。

二是引入央企和世界著名文旅品牌入饶。面向央企和世界著名文旅企业招商,引进投资上饶旅游,引入国际酒店品牌进驻上饶。积极导入先进理念、人才资源、客源渠道等,有效整合上饶文旅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三是激活民间资本,壮大中小企业。激活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文旅产业。深度挖掘中小企业在丰富文旅业态、创新文旅产品、优化文旅服务等方面潜力,落实中小文旅企业扶持政策,扶持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车队、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文化企业等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壮大中小企业实力。扶持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发展潜力较大、成长性好的重点民营文旅企业做大做强。

做优做精文旅产业载体

做优做精园区、乡村、城市街区等文旅产业载体,为文旅企业搭建良好发展平台。一是积极申报和创建文化和旅游产业园、工业旅游园区、农业示范园、文化游乐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矿山公园、地质公园等文化和旅游园区。二是做好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红色风情乡村等乡村旅游点和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为各类乡村旅游企业创造发展平台。三是高标准高品位建设好文化街区、商业街区、特色餐饮街、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城市街区,培育新兴文旅企业。

营造文旅产业健康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市场服务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服务模式,全方位做好招商、安商、亲商工作,持续推动文旅营商环境稳中向好发展。建立文旅企业“服务包”机制,推进各项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落地。创新数字政务服务体系,规范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优化办事流程,创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服务模式,推进各职能部门数据共享。构建包容环境,对沉浸式戏剧、电竞游戏、网络视听、在线旅游、景区演艺等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推进文旅投资项目审批提质增效,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模式。

二是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提高市县乡三级政府和文旅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监管能力。加强文化与旅游、发改、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商务、卫健、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执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买强卖、短斤少两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延续疫情期间执法监督、暗访督查等有效做法,开展文旅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从严监管疫后文旅市场。加强行业诚信文化建设,积极推进诚信理赔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升级诚信退赔工作,落实全市旅游诚信退赔工作举措,完善诚信退赔平台建设,将退赔范围由旅游购物扩展到旅游全产业链推进旅游退赔便捷化、网络化,将诚信旅游退赔机制打造成上饶的金字招牌。

专栏12: 文旅市场监管优化工程

1.开展品牌复核工作。以委托专家、第三方企业暗访的方式,开展3A级景区、3A级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品牌的评定、复核工作,全面指导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品牌高质量建设。

2.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实施旅游质量等级动态管理机制,对基础差、管理弱、品质低的旅游景区限期整改或取消等级。

3.快速高效处理投诉。畅通“96115服务热线,及时回复各类投诉和建议,确保投诉受理率和办结率均在95%以上。

第五节  深度融合铸牢文旅产业链条

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

深入挖掘饶州文化、信州文化、婺源徽文化等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产品、市场融合,进一步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等提质升级,支持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鼓励在城市更新中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盘活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拓展产业融合发展空间

持续推进“文化+”“旅游+”战略,加强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教育、康养、体育、交通等产业的广度融合,不断拓展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培育文旅新兴业态与特色产品。充分利用乡村的文化和农业资源,开发农文旅产品。发展工业旅游,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培育旅游用品、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装备制造业。促进文教结合、旅教结合,培育研学旅行项目。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建设具有人文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结合传统体育、现代赛事、户外运动,拓展文旅融合新空间。实施一批品牌培育项目,推动文旅融合品牌化发展。探索推进文旅融合IP工程,用原创IP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旅融合品牌。

优化升级产业要素体系

进一步优化升级文旅产业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体系。积极培育餐饮消费体验新场景,塑造一批著名餐饮品牌和商标,打造一批特色餐饮街区。结合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建设大型旅游商品购物场所,优化旅游商品购物环境,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旅游综合购物中心、旅游购物市场、上饶旅游商品旗舰店,提升上饶旅游商品竞争力。结合旅游活动、夜间消费,支持鼓励建设开发游乐、灯光秀、文艺演出等文娱项目,完善提升文娱产业体系。

专栏13:产业要素体系优化升级工程

1.举办餐饮文化节事。举办中国赣菜(饶帮菜)美食文化节暨大美上饶旅游美食节、中国赣菜(饶帮菜)品鉴交流会、烹饪大赛等;推动赣菜(饶帮菜)进景区、进酒店、进服务区;支持赣菜(饶帮菜)走出上饶、走出江西,提升饶帮菜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打响饶帮菜美食品牌;将上饶市打造成为“中国旅游美食名城”。

2.引进国际酒店品牌。引进洲际、万豪、雅高等酒店品牌,推动希尔顿、温德姆、鑫邦·喜来登等酒店尽快开业。在三清山、婺源、葛仙村二期(葛仙湖)等重点景区引进悦榕庄、涵碧楼、安缦、美憬阁等知名度假酒店,推动创建绿色(金叶、银叶级)饭店,着力将其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

3.推出特色旅游商品。推出“上饶好礼”系列文创和旅游商品,擦亮全良液、信州春、清华婺、葛佬、万年贡米、弋阳年糕、广丰马家柚和木雕、婺源绿茶、婺源“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铅山河红茶、铅山连四纸、玉山罗纹砚、上饶石、德兴珠宝、万年珍珠、弋阳雷竹、余干辣椒、余干芡实、余干笑脸橙等旅游商品品牌造上饶酒饮、稻作、茶叶、文创、珠宝、山珍等旅游商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助力旅游文创商品企业研发具有科技含量智能化的旅游商品,推动上饶旅游商品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4.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谋划打造“米字型”高铁枢纽,积极推进景鹰瑞铁路、九上温铁路、杭衢深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打造“四纵四横三联一环”高速公路网络,着力推进上饶至景德镇(含德兴香屯至婺源)、浙赣界至金溪(原甬金衢上)上饶绕城段、开化至德兴(原杭淳开上)、鄱阳至万年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建成上饶至浦城高速公路、G0321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赣皖界至婺源段)、G60沪昆高速梨园至东乡段扩容工程积极推进彭泽(赣皖界)至东乡、景德镇经鄱阳至南昌、永修至都昌高速公路延伸至鄱阳(赣皖界)高速公路相关前期工作。优化升级公路网络,推动上饶主城区G353国道南移、G320国道北移、G237国道西移改造构建信江河谷城镇群国道大外环。开工建设世纪大道至新320国道凤凰西大道延伸段建成环鄱阳湖旅游公路(含环内珠湖旅游公路)完成铅山县外环公路、弋阳县城西环线改造、横峰县城北环路建设。推进上饶三清山机场扩建项目加快建设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通用机场进一步完善机场航线网络开辟全国主要城市航线争取开通国际航线。

5.提升夜间旅游消费。加快夜间旅游街区建设,充分挖掘夜间旅游消费潜力,鼓励发展24小时不打烊餐饮店、便利店、娱乐场所,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夜间消费精品活动和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省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到2025年,全市新增2家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条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街区或1个夜间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第六节  全域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准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

一是完善交通服务设施。谋划打造“米字型”高铁枢纽,着力形成“四纵四横三联一环”高速公路网络,积极推动三清山机场航空口岸建设,积极布局德兴、玉山、横峰等通用机场规划与建设。科学布局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优化加油站、服务站、停车场、餐饮店、厕所、住宿、车辆维修点、交通指示牌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全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推动服务区升级改造和景区化升级。不断探索、协调深化旅游交通与生活交通的互融共享运营体系,提升旅游公共交通运力;增加三清山机场、上饶高铁站至城区主要商圈、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等重要目的地的旅游班车。依托“95号联盟大道” 和“四好农村路”建设,以现有的县、乡公路为主,国、省道为辅,快速推进统一标志标线、品牌标识、充电桩和驿站配套,在骨干高速服务区基本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4A级以上旅游景区按不低于20%的车位比例配建充电设施。

二是完善公共文体设施。继续加大全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非遗馆、体育场(馆)等文体场馆设施建设。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建成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县(市、区)图书馆为区域总馆,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社区图书室、流动图书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其他服务点为延伸,以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为补充的图书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博物馆提档升级,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鼓励工业、科技、中药、非遗、生态和社区等各类博物馆建设,推进博物馆在旧城改造、旅游景区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活化利用,支持兴建一批小而精的微型博物馆。加大对各类文化场馆和体育场(馆)的建设,确保每个县都有1-2个综合类体育场(馆)和特色文化场馆,支持旅游景区建设博物馆、美术馆、体育场(馆)等文体设施。

三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工程,推进重点区域、景区乡村旅游点、机场、车站等地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的建设打造“慢游”风景线,建成骑行绿道网,推进95联盟大道建设;大力发展旅馆列车、观光专线等“交通+旅游”新型业态;完善城市观光、旅游专线等旅游公共交通方式,发展自驾车旅居车服务。推进新型智慧化旅游厕所、示范性智慧厕所建设,提高旅游厕所档次,推动旅游厕所百度地图标注工作常态化;积极构建“一厕一码”旅游厕所在线评价反馈平台、旅游厕所数字化监测和管理平台。



专栏14: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工程

1.文化场馆建设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全市现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场馆标准,到“十四五”期末基本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鼓励景区、相关非遗文化企业机构、艺术家根据自身地方特色,打造小而精、精而特、特而优的微型博物馆。加快推进婺源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提升横峰县古窑公园文化展示馆、美术馆、非遗馆的设施水平。

2.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工程。与商业综合体和文旅业态相融合,在机场、高铁站、客运码头、主要汽车客运枢纽及商业街区、景区景点等游客聚集区,建设上饶市文化和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场所,配备主客共享的文化服务设施,包括书店、艺术展区等。构建多层级的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在各县(市、区)建设二级旅游集散分中心,在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特色小镇、旅游休闲街区等游客密集的区域建设三级旅游集散点。推进婺源高铁站客运服务中心、三清山旅游观光客运换乘项目等项目建设。

3.厕所革命升级工程。在主要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各类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休闲娱乐场所、旅游风景道沿线等建设高A厕所,推行新型智慧化旅游厕所、示范性智慧厕所建设。

创新公共服务运行机制

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构建长效协调机制。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延长文化场馆、交通设施、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开放时间,提高设施利用率。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机制,拓展其旅游服务功能,推动文化场馆的旅游化、景区化,支持公共文化场所提供研学游、科技游、亲子游、休闲游、夜间游等旅游服务或产品。

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效能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协调发展、有序对接和一体化布局,实现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和供给方式,通过打造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多元供给格局,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整体优化。着力提升交通、文化、金融、医疗、咨询等公共服务体系效能。



专栏15: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重点工程

1.入境服务。完善多种外币兑换服务、入境游客移动支付方式,提供国际化信用支持,为入境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移动支付服务。提升窗口单位外语服务水平。

2.文体服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形成场馆服务、流动服务、网络服务等相互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重点推进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体育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建设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充分发挥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组织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强化文明实践功能,推进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

提升智慧化水平

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街区,培育一批智慧旅游重点项目,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成果应用普及,推进文化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专栏16智慧化提升重点工程

1.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加快提升重点景区景点5G网络覆盖水平。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设施设备的实时监测与管理,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基础设施普及与应用。引导旅游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推进“VR全景智慧旅游地图”、北斗智能讲解、“北斗+VR”等智慧旅游应用。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提升旅游体验。

2.加大线上旅游营销推广力度。深化与各头部新媒体、OTA平台合作,运用好短视频、微电影、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创新营销。鼓励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博物馆等与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建设网上旗舰店,实现门票在线预订、旅游信息展示、会员管理、优惠券团购、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销售等方面功能。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引导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发展,培育“网络体验+消费”新模式。研究元宇宙相关技术在文旅产业上的应用,创新开发元宇宙-云游上饶、元宇宙光影秀,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5G技术,增强沉浸式旅游互动体验。2025年,打造10个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

3.创新旅游公共服务模式。拓宽旅游公共服务信息采集渠道,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发布旅游景区实时游客量、道路出行、气象预警等信息,引导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推进旅游厕所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查询、路线导航、意见反馈等功能。

第七节  强化推广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精准定位目标市场

一方面,加大境外宣传力度,努力提升“入境游”比率,以港澳台市场为基础,拓展日、韩、俄、蒙以及东南亚近中程市场,加强对欧美等远程市场的宣传促销同时,长三角地区、福建、安徽黄山、景德镇、南昌等地的入境游客作为上饶重要的境外目标市场拓展对象。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区以及江西本地作为国内重要目标市场。

构建多维营销体系

构建多渠道、多维度的品牌营销体系,向国内外推介上饶文化旅游形象。在国家级和省级重要媒体投放品牌宣传广告,选择在南昌、上海、杭州、武汉等重要客源城市投放上饶文旅形象广告和宣传产品。由政府主导、企业配合,统一组织和调度全市旅游营销推广行动,形成统一的全市旅游品牌形象。完善“上饶旅游”APP功能,实现“一部手机游上饶”。邀请和培育“网红”“大V”“达人”等,讲好上饶旅游故事。推出主要客源地包机及专列营销模式,与航空公司、高铁站、旅行社合作进行推广,适时开展“百架包机进上饶、百趟高铁进上饶、千辆大巴进上饶”活动。指导旅行社建立合作联盟,联合开展旅游产品直销。

加强对外文化贸易与交流合作

一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培育发展一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鼓励文化企业搭建国际营销网络,支持文化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海峡旅游博览会、世界休闲旅游博览会等全国性、区域性文化旅游展会和产业对接、贸易洽谈等国际经贸活动,助力拓展国际市场,推介宣传饶信文化。推行“互联网+贸易”模式,扶持发展跨境文化电商,拓展线上线下渠道平台。发挥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优势,汇聚浙皖闽赣丰厚的文化资源,打造四省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

二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全面融入长三角,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深度融入国家文化外交,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参加“感知中国”“文化中国”“中华文化走出去”等国家级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上饶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积极争取长期在上饶举办国家级大型节会活动。积极融入衢黄南饶“联盟花园”、长三角旅游联盟、“万里茶道”城市旅游联盟、赣东北旅游合作联盟等各类旅游营销联盟,深化联盟合作,精致建设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整合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宣传资源,创新开展联合推介,用好央视“品牌强国工程”等传播平台。实施百城推介活动,精心策划组织品牌宣传推广。

专栏17: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工程

1.开展海外营销活动。加快布局“大美上饶”海外营销中心。积极开发符合港澳台地区受众需求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市场营销合作。

2.开展海外交流活动。推动建设世界湿地与候鸟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组织单位及企业参加全省组织的“中华文化走出去”“优秀版权作品走出去”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第八节  创新业态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丰富旅游新兴业态

持续深入实施“旅游+”“+旅游”“文化+”“+文化”战略,创新旅游业态,丰富产品供给,促进文旅消费。鼓励和支持景区开发夜游产品,举办夜间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开展灯光节、音乐节、露营节等夜游节庆活动。进一步完善研学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研学基地,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研学产品。结合新科技、新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科技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影视旅游等新业态。

专栏18:旅游新业态培育工程

1.研学旅游。深入挖掘稻作、理学、非遗、红色等资源,推动建立适合不同阶段、类型、层次学生需求的研学旅游产品体系,提供主题学习、文化体验、科技普及、劳动锻炼等内容。打造三清山地质博物馆、婺源县林生茶文化研学基地、望仙谷乡村振兴研学基地、云谷田园现代科技农业研学基地、万年世界稻作文化研学旅行基地、横峰县红色研学旅游实践基地、“可爱的中国”摇篮研学实践基地等一批研学旅行点和研学旅行线路,培育“可爱的中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等10条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一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2.影视旅游。嫁接影视产业,积极推动婺源广信等地创建影视基地吸纳优秀影视作品到上饶拍摄,推出一批具有上饶符号的影视精品,借助影视剧和“明星效应”宣传推广,利用热点影视IP,开发一批旅游产品和线路。

3.旅游演艺。推进模式创新,发展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探索“乡村音乐节+旅游”形式,支持旅游演艺打造,实现 5A 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 1 台主题演艺节目或特色演艺活动。推动玉山演艺项目、婺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开发,鼓励葛仙山景区、婺女洲小镇、鄱阳翼天饶州文旅综合体等大型旅游地发展多种类型的沉浸式旅游演艺节目。

4.康养旅游。依托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金字招牌,推出一批集“医疗康复、中医养生、健康旅游、康体休闲”为一体的康养旅游产品,推出如干细胞再生医疗、海普洛斯基因测序等特色康养旅游产品,努力抢占康养旅游新高地。

5商务会展旅游。加大商务、会议、展览、节事等与旅游联动发展力度,打造“两光一车”(光伏、光学、汽车三大产业龙头)、数字文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展会,大力推动城市旅游发展,力争在上饶城区建成以会展为中心的商务旅游集聚区。持续办好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森林旅游节、玉山台球赛等活动。

6运动休闲旅游。推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继续举办好玉山斯诺克国际台球赛、上饶马拉松、婺源国际马拉松、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等体育赛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线路。做好玉山台球博物馆、婺源中国微马基地及配套体育公园、婺源珍珠山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项目建设,努力建设国内知名的运动休闲目的地。培育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户外露营、攀岩、潜水、独木舟等运动旅游产品。

7.低空旅游。积极培育“通航+旅游”,支持通航运营、旅游等企业利用特色旅游资料开辟特色经典航空旅游线路,鼓励市内重点景区与通航企业合作开发低空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全新的空中旅游体验,推动低空飞行旅游产业发展。

开发全时旅游产品

一方面,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四季全时旅游产品,春季以赏花、踏青游为主,夏季以避暑、亲水游为主,秋季以登高、康养游为主,冬季以温泉、民俗游为主。另一方面,发展夜间经济,丰富夜游项目,加强白天与夜晚旅游良性互动,加强夜间文化和休闲街区建设,鼓励发展24小时不打烊餐饮店、便利店、娱乐场所,开发全天候旅游产品。另外,把握季节和传统节假日的特点,制造消费热点。

制定刺激政策举措

启动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鼓励推出“文旅一卡通”、“欢乐周末亲子游”计划,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消费月、消费季等活动。继续落实好“嘉游赣”百日促销大比拼“百县百日文旅消费季”、“百城百夜文旅消费季等活动。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和2.5天周末休息日制度,将学生研学夏令营列入教学计划。持续发放文旅消费券,鼓励景区推出门票系列优惠政策,制定特殊群体旅游优惠政策方案,结合信用卡、高速公路通行费、旅游套餐等消费,给予相关旅游折扣优惠,以促进游客消费。

第九节  完善机制提高现代治理水平

推进依法治文兴旅

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提升文旅行业法治水平,依法维护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服务和旅游消费的合法权益,促进文旅产业繁荣稳定。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江西省文物保护条例》《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订市域内旅游行业规范,全面落实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对文旅市场突出问题的执法力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文化和旅游从业者和服务对象的法律意识。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改革三清山、灵山、龟峰等景区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清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根据需要实施整合或分离。推进市文旅集团、三清山旅游集团、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体制,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完善上饶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链长制,研究推动产业链发展各项工作。健全各部门的涉文旅发展职能,建立涉文旅部门协同机制,提高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效率。健全市场监管机制,优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的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制度,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优化文旅主体的协作机制,加强行业协会协作自律,促进共同发展。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严格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广信息化、高效化的监管执法工具,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的执法力度。强化生态环境各领域各要素联动治理,统筹上游和下游、陆地和水域、城市和农村等,协同推动区域治理、流域治理、系统治理。进一步加强对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源头的治理,重点加强对山地、湖区、河流等源头的生态环境系统抚育与保护。加强对高铁、高速公路、国道、旅游公路等道路沿线的山体、水域、田园、道路、村落、服务区等环境景观营造与治理。

提升安全防范能力水平

强化文化政治安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审核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安全风险评估和督查机制,加强演出、艺术品、网络表演、网络音乐、游戏游艺、歌舞娱乐行业内容源头治理。建立安全监管权责体系,加强对节假日等重点时段、重要设施设备、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安全监管,强化对玻璃滑道(梯)、玻璃栈道、空中游览、悬崖秋千、蹦极等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落实好文物安全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文物管理使用者直接责任,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将文物安全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常态化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开展旅游风险评估,提高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旅游企业金融安全防范能力。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重点时段游客量调控和应急管理工作。完善应急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便捷高效的旅游投诉受理和反馈机制。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加强执法监管,积极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主动监测、分析文化和旅游市场动态,指导、督促查处各类文化和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全域旅游发展常态化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措施,出台促进政策,及时解决困难。各有关单位要细化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地要结合实际,彰显特色、突出重点,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研究制定本地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抓好组织落实。

第二节 强化人才先导

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文化与旅游专业人才引进,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制定专项政策,吸引优秀职业经理人、中高层专业精英管理人才、一线经营服务能手进入文旅企业运营队伍,提升行业人才整体素质与水平。遴选一批文旅专家队伍,支持设立文旅企业领军人才工作室,培养一批优秀文旅企业领头人和企业家。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文旅人才培养培训联动机制。支持上饶师范学院、婺源茶叶职业学院等本地院校培养文旅专业人才。

第三节 突出政策引导

各地要因地制宜出台扶持文旅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各级财政对文化旅游投入力度,增加文旅专项经费。增设文旅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对文旅头部企业、景区管理公司等重大投资行为,依法给予资金支持和帮扶。金融机构、政府基金和各类融资平台要加大对文旅项目建设支持力度,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积极参与文旅项目开发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保障,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上市融资,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文旅企业和乡村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作用,依规依法优先安排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用地,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可“点状”供地。出台奖励办法,落实奖励措施,引导各地加大创建高等级景区、高端品牌、高星级酒店的积极性。支持文化建设多渠道投入,积极拓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制定并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

第四节 完善考核督导

完善考核督导机制,制定科学的统计制度,完善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体系;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定期考核,将文旅发展业绩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并提高考核权重比例;完善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第三方专业评估。强调专业督导,建立由行政管理者、专家、行业负责人等共同组成的督导队伍。加强工作督查,对落实不力、工作不到位的及时通报,对工作积极、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加强社会公众督导,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健全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责、部门联合、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旅游考核督导体系。加大文旅行业先进经验的研讨和交流,形成全行业互动互促的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主办: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上饶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3611000001
赣公网安备 36110202000153号    ICP备案号:赣ICP备05005552号-1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互联网+督查
赣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