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网站无障碍
无障碍阅读
分享到:
上饶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字体:   

上饶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现代化大美上饶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体育强国纲要》实现我市体育事业新一轮大发展的五年。根据《江西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为加快发展上饶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市民健康水平、体育综合水平和竞争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以来我市体育发展成就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体育工作,采取积极有力措施,推动体育事业全面、规范、快速发展,为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为“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基层体育组织全面加强,各类全民健身站点达到3542个,市级单项体育运动协会43个,市直属俱乐部25个,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13778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获得世界杯金牌1枚、世锦赛金牌2枚、亚运会金牌1枚、全国性赛事金牌6枚。2021年8月7日,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徐诗晓与队友获得东京奥运会女子500米双人划艇金牌,并以1分55秒495创造该项目奥运会最好成绩,实现了上饶史上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办好用好5个训练基地,积极推进体传校和青少年俱乐部建设,建有国家级体传校2所、省级体传校18所,青少年俱乐部12个。全市业余训练注册运动员达2297人,向上输送运动员69人(其中,国家队5人),370余名运动员比赛成绩达优。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体育补助扶持专项资金,共落户“民生工程”30余个;新建市级全民健身中心1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个,新建社会足球场地114块,全市社会足球场地数由“十二五”的19块增加到130块;新建健身路径300余条,健身步道达4400多公里,基本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1平方米,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达100%,学校体育设施有序开放。体育产业稳步发展。以赛事为中心,推行“一县一品”战略,连续举办玉山中式台球世界锦标赛、斯诺克世界公开赛、环鄱阳湖自行车赛、上饶国际马拉松赛、婺源国际马拉松赛、三清山桥牌公开赛、德兴全国铁人三项赛、“最美乡村杯”全国气排球邀请赛等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活动,婺源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目的地,玉山中式台球世界锦标赛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项目,三清山桥牌公开赛、德兴全国铁人三项赛被评为全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1个、“江西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体育彩票销售大幅增长,5年来共销售体育彩票42.54亿元,较“十二五”增加34.93亿元,同比增长429%。

(二)“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挑战。从总体上看,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与全市人民的期盼、体育强市的目标和其他发达城市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现有公共体育服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比率、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还不够高;竞技体育形势依然严峻,运动项目布局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中心建设进度相对滞后,还有4个县(市、区)没有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规模较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和贡献率还比较低;体育文化教育、行业作风、发展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三)“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党的十九大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再次强调“体育强国”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消费需求、健康投资理念不断深化,并日益成为一种新常态,体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十四五”这一关键时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让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更好的惠及民生,使体育在我市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大美上饶”目标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做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任务,以提升我市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根本目标,以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为基本动力,努力推动全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努力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全面建设现代化大美上饶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体育全局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体育治理各领域、各环节,大力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全面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2.坚持共建共享。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3.坚持统筹协调。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坚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坚持城乡体育均衡发展、区域体育联动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不断解放思想,深化体育改革,突出创新驱动,改革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群众体育动员组织载体、体育赛事组织运营、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体彩营销管理方式,增强体育发展动力。

5.坚持开放融合。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开放体育资源,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建设。充分融合党政、社会、市场、资本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发展体育,在扩大开放中拓展更为广阔的体育发展空间。

(三)奋斗目标

1.全民健身水平稳步提高全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参加体育健身成为群众生活新风尚。到202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以上,市县两级体育总会机构健全,作用发挥明显,市级单项体育运动协会达到50个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16人/千人,年均国民体质监测人数不少于3000人,全市民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2.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场所、设施数量明显增加,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不断推进,初步建成亲民、便民、惠民的健身服务体系。到2025年,建成全民健身站点达5000个以上,每万人拥有1块足球场,100%县(市、区)建有“两个一”公共健身设施,提高健身步道、骑行道、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便民服务场所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3.竞技体育实力大幅提升体教融合稳步推进,训练布局优化,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提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竞技体育人才体系。到2025年,备战省运会青少年项目达到25个以上,全市省级单项训练基地达到6-7个,争创1所国家高水平训练基地,向上级输送更多人才,力争在奥运会、全运会、省运会等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全市竞技体育综合力有所提升。

4.体育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努力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影响力的上饶特色品牌赛事。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较2020年翻一番,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接近2%,全力争创玉山县、婺源县2个“一县一品”示范县。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2个,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项目3个以上。体育彩票工作基础更加扎实,涌现更多亿元县,年销售量在全省“稳三争二”。

5.体育发展根基全面夯实。体育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体育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上饶名片、提升上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加彰显,切实推进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上饶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有成效。建立较为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纪人员等各类体育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体育法制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基本建立“拿干净金牌”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体系。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1.贯彻协同发展理念,形成“大群体”发展格局。持续推动财政预算为重点的全民健身工作“三纳入”,履行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构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人员、资金、宣传等方面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保障。探索和建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加群众体育,加强与教育、工会、文明办、共青团、妇联、文旅等单位的协作互动,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体育部门协调、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在持续办好玉山中式台球世锦赛、玉山斯诺克世界公开赛、上饶国际马拉松赛、婺源国际马拉松赛、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三清山桥牌公开赛等国际国内品牌赛事基础上,结合各县(市、区)实际,新增打造2-3个品牌赛事。积极申办承办和组队参加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全国社区运动会、江西省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十六届省运会群众比赛、江西省第九届老年人体育运动会、江西省第四届智力运动会等全国、省内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按照“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赛事、月月有大赛”要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民俗传统运动、美丽乡村系列赛事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广工间健身制度,引导并指导各行业协会定期开展行业性健身联赛。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推广居家健身模式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通过赛事活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3.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健全以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为主体,以俱乐部和健身站(点)为依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民间体育组织和全民健身志愿者为补充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育社会组织与体育部门“脱钩不脱离”,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完善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力推市、县两级体育总会改革做实,确保体育总会有阵地、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力。加强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体育俱乐部管理和建设,建立完善考评奖惩机制。稳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市本级每年至少举办一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培训不少于200人;县(市、区)每年举办1-2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培训不少于50人,确保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16人。

4.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市和县(市、区)普遍建有国民体质监测站点,配备专(兼)职人员,每年集中开展1-2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年均监测不少于3000人,逐步健全完善市民体质档案;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动员吸引城乡居民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并做好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在全市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研究和推动社区健康师项目,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探索和建设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5.促进重点项目和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广泛开展群众性“三大球”赛事活动,推动赛事活动向县域下沉,扩大群众参与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充分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作用,加强老年人体育活动队伍建设和宣传工作,支持办好老年人健身运动会,引导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与市老年体协、市残联、市妇联的协作互动,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人群体育活动的指导服务,促进妇女、老年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适龄化程度和无障碍水平。

(二)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做好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和组织工作做好全运会和2022年第十六届全省运动会等国内、省内重大赛事的备战参赛工作,紧抓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备战工作,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办好2021第五届全市运动会和2025年第六届全市运动会。

2.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推进市体校、省级单项基地为重点的多方参与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在训规模和项目布局,提高训练效益;落实《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继续推动县(市、区)业余体校建设有关经费、编制、场地等工作,实施“一县一特”的竞技体育项目,形成信州区游泳、余干水上、婺源体操、玉山田径、横峰武术、弋阳女子篮球、德兴羽毛球、鄱阳乒乓球等选才项目,增强全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后劲。积极鼓励支持社会青少年俱乐部、培训班、馆(校)等社会力量承担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构建多元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格局。

3.优化体育后备人才竞赛训练体系。以备战省运会为牵引,以发现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为抓手,创建体育后备人才科学训练体系。整合资源,举全市之力,健全以项目系统训练为核心、教练员为主导、运动员为主体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体系;完善教练员管理机制,健全教练员选拔培养、教育培训、考核奖励等制度,提升教练员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建立目标牵引机制,对标省运会,细化分解金牌任务,增强教练员、运动员责任感和紧迫感;对照国家高水平基地创建标准,推进市体校、省级单项基地正规化建设力度,力争余干水上基地成功争创国家高水平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足球推动三大球发展,视情发展冰雪运动。

4.深化体教融合力度。以贯彻落实《关于深入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契机,出台政策法规,实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与学校体育接轨,联合办赛选材,推动体教融合工作落地生根。积极协调教育部门,按照“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配齐备足配优文化课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争取教育部门支持,开设体育特长班,吸纳体育特长生,畅通各级体校生源出口,鼓励各级体校与中小学校合作,强力推进优势体育项目进校园工作,继续加强市级单项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上饶市水上运动学校,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引领项目发展。联合教育部门,以创建“一校一品”活动为抓手,促进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推动落实青少年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计划,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5.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反兴奋剂工作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参赛运动队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励运动员、教练员争金夺银的胆识和气魄;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实施分批、分级培训,完善教练员注册、登记和管理制度,细化运动员注册工作;落实反兴奋剂工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反兴奋剂教育机制,夯实思想基础,提高自律、自省、自警意识;严格把握防范关键环节,落实制度规定,防止出现误服、误食事件发生,坚决杜绝兴奋剂问题发生。

(三)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完善体育服务功能。

1.开展补短板五年行动。抓好《上饶市“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实施方案》落地实施,以补齐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为重点,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

2.稳步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探索健身步道及城市慢行系统连接新模式,结合创卫创文和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等时机,利用城市改造升级过程中产生的“金角银边”以及“一地多用”方式,建设休闲体育公园,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全民健身场地网络,打造“十五分钟”运动健身圈。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中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体育设施。

3.推进体育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广丰区、广信区、铅山县、横峰县全民健身中心和县域内公共体育场建设,确保县级“两个一”公共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支持有条件的乡镇(社区)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和田径场。按照国家《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21]1497号)的要求,新建或改扩建4-6个左右体育公园。在现有公园内增设各类体育设施,每个县至少对1-2个公园进行体育化改造。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每万人1片足球场的标准确定本地区足球场建设数量。推进城市社区足球场地建设,实现新建居住社区内至少配建一片非标准足球场地设施。推动市体育中心整改提升改造、余干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搬迁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设山地户外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自驾运动营地。

4.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修订完善《上饶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加强运营管理能力,拓展服务领域,进一步抓好管理、维护、改造、更新等工作,提高使用率和服务水平。全面实现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改造、修缮和保护力度,做到现有公共体育设施设备管理到位,性能完好,使用正常。

(四)创建体育产业特色品牌,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1.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特色产业。依托市中心城区,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全民健身项目展示、体育培训、大型体育场馆运营。依托婺源、三清山、龟峰、灵山、葛仙山等风景名胜区,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挥玉山台球“小球引出大产业”作用效能,在赛事承办、产业制造、专业培训、品牌营销等方面做文章,拉长产业链,让“小台球”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大贡献”;依托余干、鄱阳水域资源,发展水上和户外运动项目;依托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引进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推广婺源、玉山“一县一品”的成功经验,指导各县(市、区)深入挖掘各体育资源,找准切入点,以赛事为中心,力争打造余干“水上”、鄱阳“户外”、德兴“铁人三项”、横峰“自行车”、铅山“太极”等各县(市)体育特色品牌。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婺源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玉山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1-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3-5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精品项目。

2.完善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积极参与江西省健身联盟,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特色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品牌赛事和健身品牌。推动体育产业与养老服务、旅游、文化、健康、卫生、科技、教育、会展、创意、传媒等相关产业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相互融通。倡导智慧体育理念,积极搭建“互联网+体育”平台,利用大数据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努力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工作,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

3.创新思路模式,引领体育消费。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体育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建设体育社会信用体系,大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推动体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营造公平竞争的体育发展环境,调动各类主体办体育的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消费热情。拓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运动康复等消费新空间,加强宣传和引导,更新群众体育消费观念,积极扩大群众体育消费。合理引导高、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积极扩大中低收入群体体育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要。

4.扩大销售规模,激发体彩活力。坚持“重公益、强体育、保安全”的原则和“稳中求进、夯实基础、管理规范、安全高效”的基调,强化发行销售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发行渠道建设,稳步推进实体渠道,积极发展非实体渠道,巩固扩大彩民群体,丰富体育特色彩票品种,稳步扩大销售规模,为体育事业发展募集更多资金。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公益宣传,提升体育彩票的公益形象,提高使用效益。

(五)提升体育服务管理水平,夯实体育发展基础。

1.提升法治思维能力。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上来。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树立法治理念,强化依法治体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推进体育政务公开,促进行政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实施人才强体战略。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切实加强各类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体育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对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纪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大力引进和聘用高水平教练员、高级管理人员、优秀教师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年轻干部和后备力量的培养和锻炼。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努力为各类人才健康成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设良好发展环境。

3.提高体育行政执法水平。推动市本级和各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完善行政执法制度,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的情况,及时梳理行政执法依据,制定体育部门权力运行清单,明确执法机构、岗位、人员和责任,细化执法流程,规范执法行为。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探索综合执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组织开展体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的监督检查,依法惩治违规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履职尽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根据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及各行各业参与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健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体育工作开展。加强对各级体育总会、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评价和监督,促进其合法、规范、高效运作。鼓励和支持各地在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养、市场开发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促进不同区域体育联动发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推行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落实对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投资主体责任。完善落实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体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调动各类主体办体育的积极性,推进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加强体育市场规范管理,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体育市场秩序,促进其规范健康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体育事业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各级要把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各级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严格监督管理。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实行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机制。把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各级年度社会经济巡察和全面工作考评内容。县(市、区)要认真制定本级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管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本领域体育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各项任务责任落实到位,保障和推进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


《上饶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名词解释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参与体育健身的基本需要,向全社会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产品所形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具体包括以政府为供给主体,政府、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等组织为生产主体的供给体系;以场地设施、健身指导、体育培训、竞赛活动、体育信息、体质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产品体系;以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为基础的资源配置体系;以绩效评估和监督反馈为保障的管理运行体系;以覆盖全社会为目标的服务对象体系。

2.全民健身“三纳入”: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

3.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城市市民从居住地步行或骑行不超过15分钟范围内,便有可供开展健步走、广场舞、球类运动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

4.县级“两个一”公共健身设施建设:具有一定规模人口的县级区域至少建有一个体育场(或田径场)、一个全民健身中心(或体育公园、体育馆)。

5.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集合各类运动场地和设施,具备体育健身、运动休闲、赛事竞技和娱乐休憩等多种功能的公园。参考以下标准建设:常住人口50万以上的行政区域(含县级行政区域和乡镇,下同),建设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其中,健身设施用地占比不低于15%,绿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健身步道不少于2公里,无相对固定服务半径,至少具有10块以上运动场地,可同时开展的体育项目不少于5项。常住人口30—50万的行政区域,建设不低于6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其中,健身设施用地占比不低于20%,绿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健身步道不少于1公里,主要服务半径应在5公里以内,至少具有8块以上运动场地,可同时开展的体育项目不少于4项。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行政区域,建设不低于4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其中,健身设施用地占比不低于20%,绿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主要服务半径应在1公里以内,至少具有4块以上运动场地,可同时开展的体育项目不少于3项。

6.青少年体育“健康包”:是指国家体育总局为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加强青少年健身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围绕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等主题,面向全社会组织创编或征集的、符合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具有一定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科学健身方法,包括视频类、图文类、产品类和网络类等多种形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主办: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上饶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3611000001
赣公网安备 36110202000153号    ICP备案号:赣ICP备05005552号-1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互联网+督查
赣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