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网站无障碍
无障碍阅读
分享到:
横峰县种养业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字体:   

横峰县种养业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横峰县种养业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根据《2021年全生态环境保护暨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2021年,集成推广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安全用药、测土配方施肥等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加大有机肥.推广力度,全农药化肥利用率均稳定在42%以上;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质增效,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以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减量使用传统地膜和推广应用安全可控替代产品为主要方式,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引导传统农膜减量化使用,提升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严格控制河流湖库投饵网箱养殖,开展资源化利用。

2025年,全种植业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5%,化肥农药使用总量比2020年减少5%,力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全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按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三区”划定,进一步规范水产养殖用药行为;全面禁止河湖水库禁养区网箱养殖;禁止湖泊水库投放无机肥、有机肥和生物复合肥违法违规养殖行为;继续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加强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

二、工作重点

(一)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

1.深入推进绿色防控。以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集成推广一批以生态区域为单元的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融合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促进农药减量化和病虫害可持续治理。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

2.大力实施统防统治。引导专业防治服务组织做大做优做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加强对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指导,促进统防统治发展升级,依托服务能力强的专业防治服务组织,开展全程承包和跨区作业服务。〔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

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取土化验、肥效试验和化肥利用率田间试验,运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挖掘测土配方施肥大数据,分区域、分作物提出科学施肥指导意见。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的配合。推进农企对接,加强与肥料企业的合作,推动配方肥落地。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做好施肥建议上墙、指导入户、预告上电视等工作,扩大手机施肥指导覆盖面。〔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

4.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示范。根据区域特点,选择“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绿肥种植”等技术模式,重点在果园、茶园等经济效益好、节肥潜力大的作物中推广。积极引导种植主体利用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等有机肥源积造和施用农家肥类有机肥,鼓励施用商品有机肥,逐步减少化肥用量,优化有机无机用肥结构,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农产品高产优质和农业绿色发展。〔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

5.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将绿肥种植与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抓好稻田绿肥的同时,积极发展果园绿肥,推动“绿肥进园”,扩大绿肥播种范围;在抓好冬季绿肥生产的同时,积极谋划和发展夏季绿肥,推动绿肥周年化种植。积极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绿肥,壮大绿肥种植主体,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和提高种植水平。〔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

6.科学安全用药用肥。集成推广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安全用药、测土配方施肥等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加大有机肥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组织开展科学安全用药用肥培训活动,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其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分期施肥技术等节药节肥技术,推进用药施肥方式转变,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农药化肥利用率均稳定在42%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

(二)开展水产健康养殖

1.全面清理河湖水库禁养区内“三网”养殖。依法依规取缔影响河湖水库生态环境的养殖承包合同,全面清理河湖水库禁养区内围网、拦网、网箱等“三网”养殖。〔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水利局、农业农村局〕

2.严厉整治湖泊水库投肥养殖行为。大力开展整治湖泊水库使用无机肥、有机肥、生物复合肥等违法违规养殖行为,严厉打击水产养殖滥用抗生素等违法用药行为;开展水产养殖规范用药和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加强水产品产地抽检力度;坚持科学规范使用渔药的原则,严格执行处方药使用管理制度,督促养殖企业(户)签订规范使用渔药承诺书,建立水产养殖、用药、销售三项记录,消除质量安全隐患,稳步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公安局〕

3.开展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以水产健康养殖为抓手,开展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加强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

4.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结合农业农村部实施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推广先进适用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改善养殖生态环境。〔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

(三)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质量

1.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以提升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完善提升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加强日常管护,大力推广粪肥还田农牧结合实用模式,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质量和效益。〔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财政局〕

2.推行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按照畜禽禁养区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巩固提升生猪产业,积极引导牛羊、家禽产业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新模式新技术。〔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财政局〕

3.强化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疏堵结合根据社会发展和环境承受能力,进一步落实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和养殖场主体责任。疏堵结合,切实强化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加强畜禽养殖粪污防治监督管理,严防禁养区复养问题;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加强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指导和服务。〔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

(四)完善废旧农膜等回收处理制度

1.强化源头管理。指导广大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合理节约减小使用量。全面推行国家标准地膜,加强农膜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使用强度高、耐用期长、回收便利的标准地膜,引导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先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

2.统筹推进农膜回收。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夯实工作任务。科学合理制定农膜回收方案,组织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回收网点、社会第三方服务组织等共同参与农膜回收工作。指导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企业、村镇回收网点和再利用企业等建立农膜使用、销售记录和回收利用台账。〔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

3.抓好回收试点示范。按照《江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江西省加强农用废旧塑料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相关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抓出实效,确保全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国家要求。按照“控增量、减存量”的原则,以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大农膜回收利用宣传力度,全面推广使用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地膜,鼓励和引导使用生物可降解农膜产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开展地膜覆盖与回收技术试验示范。坚持“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压实农膜使用者捡拾回收主体责任,农膜使用者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废旧农膜。〔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场、办)农业农村局〕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把种养业污染防治行动列入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安排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措施顺利推进。

2.细化工作方案。各地要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考核内容,制定、细化、实化工作措施,明确推进时间节点,提出目标任务,抓好工作落实。

3.强化宣传培训。深入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等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科学用药用肥知识,增强农民科学用药用肥意识,加强对《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宣传教育引导,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形成全社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创新技术指导服务方式,采取信息化线上技术指导与田间地头线下专题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基层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农民科学施肥水平,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取得成效。

4.加强监督管理。切实履行职责,加大日常监督力度,生态环境部门要强化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巡查和执法,并严防禁养区复养问题。农业农村部门要做好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建设和运行指导服务;建立河湖水库禁养区“三网”养殖清单;水利、农业农村、公安、环保、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依法、依规清理养殖承包合同,全面清理河湖水库禁养区内“三网”养殖,对在江河、湖泊、水库使用无机肥、有机肥、生物复合肥等进行水产养殖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要加强对推进情况和问题排查工作的指导,对工作推进慢、排查走形式、整改不到位的,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主办: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上饶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3611000001
赣公网安备 36110202000153号    ICP备案号:赣ICP备05005552号-1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互联网+督查
赣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