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网站无障碍
无障碍阅读
分享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字体: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有机统一的发展模式,加速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促进江西崛起新跨越,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本规划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 

  第一章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区域概况 

  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水质最好的内陆淡水湖与国际性的重要湿地。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总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76%。全区以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面积,承载了近一半的人口,创造了近60%的经济总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鄱阳湖为中心,以鄱阳湖流域五大水系为脉络,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文化联系,从空间、产业和生态的角度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三个功能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化,就是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工业生产领域,广泛运用生态经济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建立生态工业产业体系。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加快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第二节 发展基础 

  新世纪以来,我省坚持“工业强省”战略,主攻工业的思想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工业的崛起加速江西崛起,以工业的振兴实现强省富民”的发展思路,近3年陆续出台了《昌九工业走廊规划》、《加快向工业强省转变若干意见》、《实施产业经济的“十百千亿工程”》等政策措施,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到2009年,工业发展出现: 

  工业总量不断扩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的2610.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814.2亿元;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到2009年的41.8%,三次产业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工业基础和工业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水平、城乡结构等均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84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园区20个。有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六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占工业比重60%以上。钢铁、化工、建材、汽车、食品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光伏、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材料产业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23.5%,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占73%。 

  工业后劲不断增强。我省围绕“十百千亿”工程,陆续开工建设1500多个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共完成工业投资7956.6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640.5亿元。为新型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工业越来越多向园区集聚,土地开发规模效益日益显现。电力供应、污水处理、物流服务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工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地和工业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对外开放品牌形象逐步树立,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第三节 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在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三点交汇处,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桥头堡,通过京九铁路、浙赣铁路、赣龙铁路以及赣粤高速公路、沪瑞高速公路、京福高速等大通道与三地紧密相联,成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区内拥有全省最完备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体系,有利于区内经济协调发展。 

  资源优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丰富的自然、矿产、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区内土地资源和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地表没有遭受污染,其中93%以上可满足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无公害水稻、蔬菜的产地环境要求;生物多样性明显,多种经济作物为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丰富的植物资源;降水充沛,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达到全省的五分之四,有色、稀有金属和黑色矿产资源丰富,非金属矿储量列全国前茅。 

  生态优势。生态是江西最大的品牌,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大的现实优势。近几年来,江西省实施土地整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复垦和生态保护工程,工业的快速增长不仅没有破坏和占用林地、耕地,还连续1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造林面积连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为60.05%,已建自然保护区134个;区内设区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水质基本能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产业优势。南昌的汽车、医药、电子信息、食品、航空工业等在全国有竞争优势;九江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轻纺、石化、建材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景德镇的陶瓷业、航空与汽车制造业,鹰潭的有色冶金、化工工业和物流业在在全国有具有重要影响;新余的光伏产业、钢铁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国有竞争优势。丰城是大型能源生产基地,电力工业基础好;高安的建筑陶瓷工业;樟树的中药业全国闻名;余江的眼镜和进贤的医疗器械等产业初具规模。形形色色的特色产业集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产要素优势。区内劳动力资源丰富,受教育程度较高,工业项目用地储备充足,水电供应保障有保障。区内商务成本低。目前,人均工资只有沿海发达地区的一半左右,也低于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土地、水电等要素费用都比发达地区低,平均水价只有上海的50%、广东的60%左右。区内软环境正在逐步改善,特别是经过近几年来解放思想的洗礼,亲商、安商意识形成广泛共识,政务环境得到优化,办事效率更高。 

  第四节制约因素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核心企业不多。工业传统产业比重过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品结构多为原料型、资源型、竞争力不强。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特别是由于区域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水体污染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直接威胁着鄱阳湖生态功能的提升。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定位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推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和清洁生产,节约资源能源,防治工业污染,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定位:依据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集聚,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四大基地。 

  先进制造业重要生产基地。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实施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传统制造业重大投资项目。努力促进先进制造业企业高度集聚,形成在全国同行业所占比重明显提高、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的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 

  资源型产业重要加工基地。加大有色、特色矿产资源产品的加工开发力度,提高采冶技术水平。发挥矿产资源特色和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资源整合,提高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提高生态资源利用和农业资源产业化水平。努力延伸产业链、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中部地区独具特色和极具优势的资源型产业重要加工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重要成长基地。依托南昌、新余等区域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充分利用省内外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的科研实力,研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承接引进一批高新技术投资合作项目。以太阳能光伏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及航空等相对优势产业为基础,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努力实现高新技术研发水平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形成中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基地。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基地。突出“生态特色”,用生态的理念和原理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改造各类开发区,推动产业的区域合作互补。严格控制入园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标准,集中建设能源供应和污染治理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共享和规模化经营。围绕废渣、废气、废水、余热余压综合利用,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第二节指导原则 

  促进产业生态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来带动现代工业化,实现企业生产活动过程的生态化。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创新机制和体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经济转型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企业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低碳技术、支持企业清洁生产,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布局,推进绿色崛起。突出资源综合利用,在集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自主创新。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按照“企业主导、市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构筑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工作,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技术进步步伐,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提高科技创新对工业集聚的贡献率。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瞄准国际科技、产业前沿,重点建设产业基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遵循产业经济内在规律和区域产业演变规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步伐,不断提高传统产业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以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实施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围绕壮大工业总量规模,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继续大力推进产业经济“十百千亿”、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抓好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重点园区节能减排。到2012年,努力实现: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GDP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4500亿元以上,力争5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力争达到20000亿元;利税总额年均增长25%,力争达到2000亿元。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完成工业投资超过10000亿元,实施3000项过亿元工业项目,其中过10亿元工业项目300项;培植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优势产业。在有色、钢铁和光伏三大过千亿产业基础上,再培育扶持化工、机械装备、食品、电子信息及家电、建材五大产业过千亿元;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形成100户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工业企业,其中过50亿元的20户、过百亿元的10户、过500亿元的5户;发展一批重点工业园区,形成5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其中过500亿元的5个,过千亿元的2个。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实现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至0.86吨标准煤;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80%以上;单位GDP能耗5年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年分别下降5%和7%。 

  到2015年,生态工业经济的产业水平有较大提高,冶金、化工、建筑材料、农业食品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机制和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目标基本达到国家生态省标准要求。能源结构有明显改善,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沼气能等清洁能源比重显著提高。主要污染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生态市标准。环保产业迅速发展,环保型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力争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 

  第三章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第一节布局原则 

  把工业相对集中在昌九经济带、浙赣铁路沿线的工业园区和特色园区以及区内中心城市,形成带动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集聚区。把污染控制在不对全局造成破坏、自身可净化和可治理的范围之内,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突出重点的原则。在“两区一带”功能区划的前提下,按照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要求,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区内现有产业布局进行调整,重点布局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生态功能综合利益的最优化。 

  集聚配套的原则。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产业优势、特色工业园区,布局重大项目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辅助性产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速产业聚集,实现高效集约发展。努力推进重大项目,促进产业集聚配套。加强政府对新型工业化战略的统筹规划、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促使特色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中。以生态产业链为主线,以资本为纽带,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靠特色工业园区培育集聚一批产业,形成企业规模大中小相互依存、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合理分工的产业基地。 

  特色优势的原则。依据区位条件、产业特点、资源优势状况,加快扩大开放和开发力度,着力培育特色经济,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综合考虑区位空间交通条件、原材料市场供应、产品市场容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着力壮大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和科技应用型工业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特色明显、竞争有力、前景广阔的产业支撑体系。 

  可持续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在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永续利用,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中加速发展;各种建设以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为限度;提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重视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发展相关的生态环保产业;严格控制企业的污染排放。 

  第二节区域重点 
  产业空间上,在“两区一带”范围内以大中城市和中心城市、浙赣和京九铁路沿线城镇为支点向外推进,然后向次中心城市和县乡发展;在产业开发层次上,依托环湖平原区设区市和重点县和城镇密集区现有的产业体系,再向鄱阳湖流域推进分层次开发;在产业带上突出昌九工业走廊、环鄱阳湖城市群对周边的带动辐射作用和各类工业园区的聚集作用。 

  湖体核心保护区,指鄱阳湖水体和湿地,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维护生态功能,限制经济活动。 

  滨湖控制开发带,指沿湖岸线邻水区域,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产业开发。在五河沿岸2-3公里和鄱阳湖湖岸3公里滨湖12县,发展节能降耗达标、采用清洁生产方式的生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污染少的轻纺工业。依法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现有企业搬迁异地改扩建。 

  高效集约发展区,指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抚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和环湖地区重点县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生
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要求,集聚经济和人口,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区域与产业倾斜,重点发展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及航空等新兴产业;建设南昌、新余光伏产业基地,南昌、景德镇LED照明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江西崛起带动区。 

  一、打造沿江、沿线特色产业集聚带 

  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以南昌、九江为支点,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为纽带,按照生态工业设计思想,重点建设京九沿线的英雄、昌北、云山、共青、德安、星火、九江等18家工业园区,发展飞机制造、汽车船舶制造、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使之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和城市群落密集区、开放型经济密集区,和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沿江临港重化、生态工业产业带。在以九江为中心的152公里长江沿岸区域,自西向东有九江码头、城西、金安、金砂湾、银沙湾和彭泽等若干临港产业区。以长江航运通道为平台,整合企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精细化工、钢铁和铜冶金、造船、电力、建材、大型设备制造等产业,提高重化工业的节能降耗减排,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拓展配套物流产业规模,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带。 

  精细化工产业集聚。以九江为中心,依托区内的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九江石化原油加工、乙烯生产综合工程和化肥原料路线改造项目,打造东部地区千万吨级燃料型炼油化工生产基地;以永修星火有机硅工业园为中心,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和有机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树、新干为中心,开发离子烧碱、纯碱以及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 

  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该产业带包括贵溪、鹰潭、余江、东乡、进贤、向塘、丰城、樟树、新余等县市(镇),长约300多公里,沿线有12个工业园。以原有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有色冶金、光伏产业、轻工医药、建材、食品等产业,加快整合形成一体化的产业优势,建成与昌九产业带比翼齐飞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 

  二、发展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抚州等市县区重大企业 

  南昌市。强化工业功能,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工业中心。通过提升中心城市产业带,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突出昌北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汽车、航空、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全面提升省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水平。 

  九江市。位于四省交界,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个省会城市构成的菱形区域内,长江水道和京九铁路大动脉交汇与此,区位优势突出。根据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把九江市建成全省最发达的临港制造业基地。以九江港口为依托,充分发挥大物流的优势,重点发展石化、建材、冶金、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引导产业向沿江区域集聚、向临港产业区集聚,形成集约发展的长江沿岸重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景德镇市。利用千年瓷都的品牌优势和产业基础,整合陶瓷产业和文化资源,加快陶瓷产品的生产、流通。利用陶瓷产业的优势和资源,建设国家陶瓷新技术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陶瓷文化基地和陶瓷技艺国际交流与商贸基地;壮大汽车、飞机、机电、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景德镇成为现代陶瓷产业基地。 

  鹰潭市。以江铜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打造现代铜产业基地。深化国际国内合作,着力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铜冶炼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和铜产业物流基地,打造世界铜都;以生物医药、仪器仪表、光学眼镜等特色产业为依托,以产业集聚为方向,壮大优势产业和骨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新余市。以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率先崛起为目标,打造中国光伏产业基地、特种钢材制造基地。以赛维LDK、新余钢铁为依托,重点发展硅料、多晶硅片及其配套产品、板材及线材,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培育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核心企业和一批过百亿元龙头企业。同时力争在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 

  抚州市。发挥“南昌远郊、闽台近邻”的区位优势,加快融入南昌1小时经济圈。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医药轻纺等产业,创建工业新城。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和产品生产工艺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节能和环保设备等领域取得突破,使机械、食品加工、医药、纺织、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80%以上。 

  三、培育特色工业园区 

  发挥各地区位、产业、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合理确定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布局,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规划实施后的循环经济、生态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基地。 

  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地凭借技术、资金、人才和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整体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软件、中医药和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等产业,提升改造机械、汽车、家电、烟草加工、纺织服装、陶瓷、建材等传统产业。新余、鹰潭两地,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冶金、建材、铜材加工、中医药、食品加工、眼镜等特色工业园区。抚州,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特色工业园区。 

  依托工业园区特色和园区特色产业基地,集聚生态低碳产业,把园区建成规划合理、集约用地、生态平衡、资源综合利用、自我良性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项目,集中或优先安排能够将上游企业“废料”作为下游企业原材料的项目或企业入园。 

  发展鼓励园区生态化。加强生态园区示范基地建设,实现生态产业链由加工制造等低端向设计、研发、装备、展示等高端扩张。鼓励争创国家级的高新示范园、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生态示范园、环保工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活动。在2008年已经确立的十大生态产业基地基础上,继续改造开发,争取20%的工业园区升格省级生态工业园。 

  第三节产业重点 

  充分发挥鄱阳湖区的生态优势,谋划布局合理、优势突出,市场广阔的生态产业新格局。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减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光伏材料、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工业。具体为: 

  一、半导体照明光电产业 

  依托南昌国家半导体照明(LED)工程产业化基地和联创光电、晶能光电、鸿源数显等一批核心企业,大力推进硅衬底发光材料与器件产业化、新型显示器、节能照明应用产品的研发,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南昌为中心,开发生产LED芯片及器件,高亮度LED外延片、LED显示屏、手机背光源、计算机终端显示、LED照明灯具等产品。 

  光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对全球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要进一步发挥我省半导体照明产业的研发生产优势,围绕硅衬底半导体技术,提高技术质量,瞄准中高端市场,扩大规模、增加品种,开拓国际市场,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新型的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努力打造世界级的光电产业基地。 

  二、新能源产业 

  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以南昌、新余为中心,整合区内的光伏产业资源,加快发展高纯度硅料、多晶硅片、光伏电池、薄膜电池、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光伏产品和上中下游配套产品,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积极发展太阳能电池专用玻璃、太阳能发电并网控制逆变器、大功率储能蓄电池等配套产品,开发多领域的太阳能灯等光伏应用产品,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把新余、南昌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多晶硅片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形成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 

  开发清洁能源。充分发挥区内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清洁的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利用湖区风能,在都昌矶山湖、湖口屏峰、星子大岭和沙岭、永修吉山(吴城)、鄱阳等地建设风电项目;开发生产兆瓦级以上风能发电设备、发电机组;维护矶山湖风电场、长岭风电场和大岭发电运行,力争每年为10多万个家庭提供清洁的电源。建设彭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筹建万安核电等重大能源项目。通过开放引进集聚一批风能、核能产业设备制造企业。 

  推进能源节约。重点抓低碳技术及成果应用转化。发展节能技术,在丰城电厂、南昌电厂、九江电厂加快推广热电冷联产技术、热电煤三联供技术,利用电厂余热、余压集中供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挥能量梯级利用、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降低企业生产能耗。发展变频调速节电技术、蓄冷蓄热技术、家用和办公电器及照明器具的高效节电技术。 

  三、新材料产业 

  1、稀土深加工和稀贵金属材料。充分利用稀土资源优势,在南昌等地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蓄电材料和稀土合金材料等产业链,实现稀土钢、铁、铝、铜等合金产品、零部件,以及高性能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稀土锆化合物等新型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延长稀土产业链,开发稀土永磁电机等复合材料等系列产品。 

  研究推广低成本高效率制取高纯稀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新工艺、新技术;开发高性能钴钨钼新材料、钽铌新材料、锰酸锂材料等稀有;重点开发纳米级钨超细粉体材料、新型硬质合金及高性能电容级钽粉、钽丝产品,拓展应用领域。引进、开发并推广从有色及稀有金属资源中综合回收金银钼铼硒碲等稀贵金属材料与利用技术。 

  2、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利用景德镇千年瓷都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技术工业陶瓷产品。发展结构陶瓷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复合陶瓷材料、梯度功能材料和产品。积极开发高温热压烧结、新型电子浆料制备,功能陶瓷器件薄膜化制备、结构陶瓷精加工、纳米陶瓷材料改性及其晶须制造、高强度低膨胀陶瓷材料制备的制造工艺和技术。推广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高纯纳米级氧化物陶瓷粉体及成型工艺技术、自蔓延高温合成生产精细工程陶瓷材料技术和工艺。 

  3、新型化工材料。在南昌、九江等地重点发展有机化合物及其聚合物。充分利用星火有机硅的资源优势,发展有机硅单体及下游产品。发展适用汽车、纺织、电器等行业的有机硅聚合物,与汽车工业有关的硅橡胶、生胶、混炼胶及橡胶制品,与建筑、轮胎等工业有关的硅烷偶联剂,与机电、涂料等工业有关的硅树脂、氟硅树脂产品;提升丙烯酰胺单体及深加工产品生产规模,发展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及低游离单体聚丙烯酰胺新产品,拓展在供水、环保、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应用。发展聚芳醚酮酮砜(PEKKS)高性能复合材料并实现规模生产,开拓其在航天、航空、汽车、舰船以及特种电缆、耐高温电子元件、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应用。 

  4、新型建材和陶瓷产业。新型建材,包括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和防水建材的生产。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的水泥生产,加快水泥行业结构调整,有重点地建设新型干法水泥大型装置,淘汰落后小水泥,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新型墙体材料,综合利用工业生产中的石煤灰、粉煤灰、硫酸渣、煤矸石等废弃物作为水泥配料,生产墙砖砌块和板材、多功能(轻质、高强、保温、隔热、防火、无毒)复合墙体材料及制品等;新型防水建材,重点扶持在沥青基卷材基础上发展新型柔性防水材料、三元乙丙(EPDM)橡胶和聚氯乙烯(PVC)等高分子防水片材,橡胶改性沥青、聚氨脂等防水涂料,弹性硅酮、聚硫和聚氨脂等密封材料,刚性防水材料等。 

  陶瓷产业,依托陶瓷产业基地,推进技术升级,实现建筑陶瓷、功能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精品化、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高档日用瓷、高档艺术瓷和陶瓷装饰材料。 

  四、生物医药制造和绿色食品加工 

  以南昌、樟树为中心,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樟树中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研发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设备。 

  1、现代中药。参照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优先开发抗艾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进入国际市场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复方药物;加强中药材优良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生产,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等。 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抓好中药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中药生产企业。 

  2、中药制剂先进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及成套装备,促进中药产业的技术升级。在中药制药中,发展推广超微粉碎、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新型吸附分离纯化及膜分离等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熟的单元制药技术及其配套设备,建设提取、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成型、包装及物料传送等自动化流水线;开发应用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装备的产业化;建立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体系。 

  3、生物制药和中成药产业。整合现有资源,跟踪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研发生物制药高新技术和现代合成技术,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生物药物。重点建设预防、诊断和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新药、新型功能糖、血细胞分析仪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产业化项目,形成从生物医药到生物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的完整产业链。加快中药产业化体系建设,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中成药产业跻身全国前三位。 

  4、绿色食品加工。加快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培育骨干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和精深加工程度。加快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认证准则与国际接轨,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储运技术与设备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附加值。研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深加工、储运技术及设备。重点研究开发粮食、油料、畜禽、水产、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技术和综合利用与成套设备技术;农产品产后干燥、保鲜、检测、分级、精选、加工处理和包装系列设备,新型贮藏运输设备,专用冷却设施。建立蔬菜、水果、花卉、肉类和鲜活水产品等从产地到市场的冷链系统。 

  五、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以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等为中心,以微软公司、奥克斯、TCL等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加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是: 

  通信和计量分析设备。推动移动通信终端产业化,巩固发展专用通讯设备、无绳电话机、光端机等产品,研制生产导航定位拉收机、电子标签等项目。发展血细胞分析仪、纸币清分机、税控机、无刷无槽稀土微电机及控制器、电子电度表、电子水表、电子装备专用发电机组、智能卡等产品。 

  网络服务设备。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网络交换设备、网络接入设备、高速路由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产品;积极发展终端、主机板、键盘等外部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发生产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家电技术互为融合的数字化产品。 

  IC系统产品和软件。重点扶持有产业化前景的IC系统产品,开发金融、冶金、建材、机械、能源、汽车、交通、化工和医疗等领域使用的电子信息产品、软件和信息系统,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先进装备,提高为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加强与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的合作,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研制,做大做强软件产业。 

  现代家电产业。培植主导产品,推进企业升级,加快整机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做大数字视听产品、家用空调产业,加快配套部件生产,推进无氟压缩机上档次。发挥区内电子元器件产业优势,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突出家电的整机扩产、重要零部件配套。选准重大项目,采取独资或股份转让、异地新建或就地改造等途径,积极发展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空调压缩机、冰箱无氟压缩机等产品。 

  六、发展航空产业 

  依托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和昌河集团,抓住国家支持发展大飞机项目,积极参与民用飞机制造,建设国内大飞机配套项目,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承接国际航空工业转包生产任务。洪都集团通过规划整体搬迁,形成大型商用飞机大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与大飞机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基地、航空设备、航空材料及零配件加工等航空产业集群。实现教练机、强击机、小型通用飞机以及无人飞机整机研发与制造。昌河公司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开发新机型并对现有主导产品的改进改型;联合602所积极参与大飞机部件研制,促进生产和技术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国内直升机科研生产和多用途直升机基地。 

  七、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汽车、船舶、机械、机电成套设备为重点,围绕产业集聚、产业升级等重大项目,尽快实现机械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先进重大技术装备的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依托大型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与汽车、船舶以及省内外重大装备相配套的关键设备、仪器设备和零部件制造业。 

  1、汽车工业。以江铃、昌河两大集团公司为龙头,发挥两大集团所在地交通便利、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科技人才云集的优势,构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整车。以现有核心企业为基础,布局整车生产在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基地,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特种专用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江铃、昌河要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内汽车龙头企业的合资、合作力度,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务用车、家用轿车、新型发动机,提高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零部件配套水平。 

  零部件。根据整车发展,零部件生产布局在相应地区的核心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开发生产小型高速柴油机、汽油发动机、变速器、柴油车超低排放后处理装置。 

  2、船舶和港口机械工业。依托九江船舶制造基地,发展大中型内河船舶、海运支线船舶,开发高精度船用导航系统、船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大力发展临港船舶工业。依托岸线优势,整合九江造船业设计制造资源,走规模化和专业化道路,提高设计开发水平,重点发展油轮、散货轮等高等级船舶以及工程船、化学品船等特种船舶,加快发展集装箱、港口装卸、运输设备等港口机械及零部件制造,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港口工业。 

  3、机电设备制造业。提高现有机械加工的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抓好通用机械设备如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的改造。大力发展环保机械、工程矿山机械、大功率装载机、特种变压器等产品。积极开发中小型发电成套设备和特殊用途的专用设备、高效节能大容量输变电设备。发展水力发电机组、移动电站和智能楼宇控制器系统、大型循环硫化床锅炉、数控机床、大中型电机、稀土永磁电机等产品。 
  八、高新矿业金属材料加工 

  重点建设鹰潭、南昌铜产业基地,和三大优特钢铁精品生产基地。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以鹰潭、南昌为中心,利用铜资源和铜产业优势,在稳步扩大铜冶炼能力的基础上,以江铜集团为龙头,以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延伸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重点开发铜引线电子框架、铜板带、铜箔、特种漆包线等产品,积极发展硫化工和金、银、碲、铋等稀贵金属回收深加工产业。建设中国(鹰潭)铜产业基地,保持江铜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头羊的地位,综合实力进入世界铜行业前三位,成为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精铜材产业基地。 

  优特钢材。以骨干企业新钢、萍钢、南钢生产能力为依托,建设区域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以特种钢材、精深加工产品为重点,开发汽车用钢、船舶用钢、合金钢、核电钢管等优特钢材。通过合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管理,提高特种钢材的质量,重点发展冷轧薄带、镀锌板、涂镀层板等产品,扩大不锈无缝钢管、高压锅炉管的市场优势。推进钢铁精品基地布局,即新钢板带、棒线和核电用钢,支持我省核电建设;南钢优质螺纹钢、汽车板簧精品基地;萍钢建筑钢材精品基地,加快建设湖口金砂湾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形成完善的钢铁、铅锌、化工产业链。 

  九、炼油及化工产业 

  依托九江石油化工生产基地,重点建设九江年产千万吨原油加工综合配套装置、百万吨乙烯生产装置、改造二甲苯装置和化肥原料路线,打造东部地区千万吨级原油化工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星火有机硅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甲基硅油、硅烷偶联剂、全相白炭黑等化工产品;以樟树、新干盐化基地为重点,积极培育盐化工、氟盐化工产业链,开发离子烧碱、纯碱以及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 

  十、生态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服务工业生产过程的除尘降噪、脱硫环保设备,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轻纺产业升级。 

  1、大力开发节能减排的技术。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改造工业制造、矿山开发的流程工艺,实现废旧资源、工业三废的再利用。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开发生产“三废”处理和噪声控制设备、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和系列化水平,研究开发环保技术和产品,推进产业化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严格控制传统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重点治理区内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产业,加快区内传统产业的转型和环保科技改造。 

  2、推动环保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脱硫关键技术和装备,促进大型脱硫脱硝工艺和装备的国产化。发展大型火电及大型工业锅炉烟气脱硫关键设备,大容量耐腐耐磨渣浆泵,大型真空带式过滤脱水机及附属设备,高性能雾化喷嘴,高效除雾器,烟气换热DCS系统控制软件等,加强对电力等重点污染企业的二氧化硫、粉尘防治;大力发展各种危险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与装备,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低投资、高效率、低运行费用的垃圾焚烧烟气处理技术的研发应用。 

  3、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技术进步,培育自主品牌。在南昌、九江、抚州建设特色纺织服装基地,扶持发展一批服装设计机构。运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轻纺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调整服装面料的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改善面料档次质量,实施品牌经营、差别化经营和成品服装出口战略。发展与纺织服装产业链配套的辅料材料产业。以共青服装加工为依托,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和产品更新,打响服装品牌。 

  第四章 发展措施与政策保障 

  充分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的意义,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促进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通过自身努力与国家支持相结合,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实现。 

  第一节发展措施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继续调结构促增长。抓住国家大范围实施传统产业调整振兴机遇,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争取中央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安排200个传统产业振兴项目,争取带动100亿元以上的投资。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培育壮大新的工业增长点。围绕工业总量结构,全力以赴调结构促增长,重点推进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即湖口千万吨钢铁产业基地、九江千万吨炼油基地和鹰潭铜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加速资源整合和有效扩张,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新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使之成为升级转型的龙头产业。 

  2、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是绿色发展与加速崛起、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的最佳选择。围绕重点培育十大战略优势产业,启动建设项目,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引导促进我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构建绿色生态经济工业体系,积极发展符合规划导向的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低碳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清洁生产机制的建立,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我省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引进中央企业等战略投资者进行兼并重组、嫁接改造,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分量和产业集中度,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同时结合 “十百千亿”工程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 

  4、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对以铜、铅锌、钨、稀土等矿产资源为原料的资源型产业,要不断提高矿业经济的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通过对资源采选企业实行限期整合等方式进行资源开采整合,对稀有战略性资源实行严格的指令性开采,强化矿产资源管理。提高矿产的采矿率、选矿率、冶炼回收率,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全面优化矿业经济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 

  二、抓好工业园区经济,发挥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 

  围绕扩大总量抓园区、围绕重大项目抓园区、围绕产业集群抓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壮大支柱产业。 

  1、突出发展特色园区。对量大面广的小企业鼓励具有带动作用、专业化分工协作顺畅、产业特色明显的骨干企业入园,培植形成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一批以主体企业、主导产品为核心,以专业化协作配套、产品延伸加工为主要内容,以独资、合资、嫁接改造为主要形式的特色工业小区;利用主体企业、主导产品的裂变扩张和链条延伸,发展块状经济,扩大经济总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2、壮大支柱产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骨干产品为龙头,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园区支柱产业群。围绕支柱产业,引导产业上中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协作配套,加快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园区产业格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吸引产业转移,引进相关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聚。 

  3、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以高成长性为目的,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为重点,做大做强一批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增强“投资磁吸”效应。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推动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发展关联配套产业,主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形成若干竞争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产业承接和经济增长带。 

  4、强化生态园区建设。在2008年试点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鼓励新建一批融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区。同时推进工业园区的扩区升格,将基础条件好、发展速度快、竞争力能力强的园区争取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或特色产业基地。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我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所实施的光伏材料、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绿色食品、文化创意等10个产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的低碳生态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六个一”工程的实施,加强科技攻关,加快成果产业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区域龙头主导产业。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重视科技开发与创新,开展包括生态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引进、吸收、研发一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鼓励企业技术革新,发展低碳技术,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企业生产性消费的低碳化和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低碳节能消费品。 

  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机制。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产业政策 

  严格产业准入制度。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分区定位和《工业园区产业导向目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行业准入门槛。重点发展环保生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鼓励低耗能、高效益、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严格执行国家产能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新上产能过剩项目。抑制与生态工业无关的产业盲目扩张,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倾斜政府投资。改进政府投资方向,实现“三个倾斜”:即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投资主要向环湖中心城市予以倾斜;工业、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等投资主要向环湖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市倾斜;农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主要向滨湖地区、五河源头予以倾斜。 

  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建立准入标准机制,对区内不同区域的项目实行不同的占地、耗能、耗水、资源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率、“三废”排放等强制性标准;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对滨湖地区、五河源头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通过设备折旧补贴、设备贷款担保、迁移补贴、土地置换等手段,鼓励异地拆扩建淘汰落后生产,促进产业向环湖地区转移。通过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项目产业的集聚;引导滨湖地区、五河源头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产业、限制不符合生态功能的产业扩张。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对工业的转移支付资金和财税支持力度,从财政、税收、科技投入方面所给予的优惠政策。改革考核指标,增加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降耗减排方面的指标和权重。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支持机制,对湖滨地区和五河源头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税费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实行绿色生产补贴。对从事绿色生产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担保与贴息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引导企业构建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体系,争取国际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建设。 

  第三节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各级工业发展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的重大政策支持:力争国家在重大工业项目的发展规划、项目核准审批、生产力布局、资金扶持方面的支持;鼓励国际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新兴产业布局向生态经济资源输出地倾斜;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发展,支持生态工业体系建立;支持区内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资源型产业加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基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基地建设;支持环湖经济带的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企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建设。 

  第四节 组织实施 

  省直、市、县区各职能部门,要不断强化管理,创新实施路径,把美好蓝图逐项变为现实。按照规划要求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对规划中涉及的产业要明确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具有战略眼光、擅长经营、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需要的高素质、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 

  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市、县一级紧密结合当地工业实际,抓住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热潮,寻找结合当地绿色发展的突破口,调整工业发展规划,选择安排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工业项目,将规划涉及的项目、产业抓紧落实加快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引领未来产业的转型升级。 

  牢固树立“项目主导发展,投资决定增长”的理念,围绕抓项目增投入,搞好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工作。各设区市依据工业基础状况,筛选申报与规划相关的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保方面的资金支持,和对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品生产、高新产业方面的税收减免优惠。 

  搞好项目的研究、论证、调度和实施工作。抓紧重点项目工作的有序开展,强化工业重大项目的落实跟进,在建项目加快发展,已完工项目抓紧调试安装,尽快达产达标,已成型产业加快扩大规模,实现集聚效应。梳理项目储备,超前规划储备项目。 

  全面落实工业节能减排任务,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重点抓好30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目标,开发推广高效、节能、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落后的工艺设备。抓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余热余压发电,推进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主办: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上饶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3611000001
赣公网安备 36110202000153号    ICP备案号:赣ICP备05005552号-1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互联网+督查
赣服通